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55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两会,这扇观察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传递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新进展。

夯基固本,循法而治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党中央明确提出的立法、修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重点推进,共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一部部务实管用的法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个个方便有效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立法听取民意“直通车”作用。

服务发展,保障善治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后,各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依法行政,利企便民,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刀刃向内,认真落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公平正义,人民福祉

一年来,人民法院审结涉教育、就业、养老、食品安全等民生案件539.1万件,同比增长14.2%。“‘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让有罪者受惩、还无辜者清白”……传递出坚守人民立场、守护人民幸福的法治精神,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从“打击局部”到“聚焦整体”,司法机关跳出“办案”,关注“治理”,释放出积极效能。

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和法治》的知识对此加以阐明。
2024·河南·二模
知识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推进科学立法推进严格执法推进公正司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法典,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材料一   2014年11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编纂《民法典》。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审议,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听取法律专家、学者意见,最终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材料二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因此,国家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共同发力,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民法典》稳定性与适应性统一,为公民的民事活动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树立《民法典》的权威,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发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体现。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发力促进《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3)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民法典》的重要意义,真正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成为指导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某市司法局准备举行《民法典》进基层宜讲活动。请你列出三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实施以来,江苏各地纷纷创新开展工作,推动全民普法走深走实。扬州市人大、司法局联合开展“扬州法律明白人学扬州地方性法规”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扬州市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泰州市司法局积极履行未成年人普法职能,坚持“预防+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让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深深扎根未成年人心中。盐城市对于在群众中容易发生的一些矛盾纠纷,比如婚姻嫁娶、邻里关系、经济劳资纠纷等,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在关键环节将调解过程融入到普法工作中,把法治宣传教育落实到基层。

材料二   江苏,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增长稳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法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提升服务效率、激发市场活力,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江苏省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纳入法治江苏建设整体规划,通过立法实施《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出台《江苏省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实施方案(2022—2024)》,以法治刚性保障营商环境。全省法院以“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目标,2023年一审审结商事案件18.4万件,标的额1709.3亿元。全省检察机关2023年共起诉破坏市场安全的黑恶犯罪1047人、重大责任事故等犯罪1333人。全省各级政府聚焦执法领域体制改革,通过严格落实宽严相济、包容审慎政策,依法适用行政案件“首违不罚”“轻微不罚”,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江苏各地普法实践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说明江苏省是如何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律的制定与修改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一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根据立法法修改工作安排,在2022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立法法修改工作,到部分地方进行专题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认真研究,提出了立法法修正草案。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进行了再次审议。经两次审议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草案全文,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此次修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了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健全了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完善了立法权限、立法程序和备案审查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中提到修改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三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坚持立法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同步推进、内在统一。

材料三   护一江清水、守大河安澜,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期盼。在习近平总书记“江河战略”的指导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两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既破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又通过明确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职责,促进共治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立法法修改过程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说明立法法修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如何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
(3)有人认为:只要加强立法工作就能推动“江河战略”实现良法善治,护一江清水、守大河安澜。结合材料三,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