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8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三地功能定位各异。北京做好内向调整,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津冀两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例,中关村的人才、创新优势与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港口、土地空间等优势同频共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使三地发展的“势能之差”变为“动能之和”。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由“势能之差”变为“动能之和”的经验。

材料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的村民李济雁,在县城的彝绣一条街开了店铺,售卖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文创产品,例如绣着精致图案的彝绣笔记本,装点着彝绣的商务包等。古朴与精致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时尚牵手,让古老技艺焕发了新活力。彝绣文创不仅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也日益走向世界,由楚雄彝绣饰品缀饰的时尚服装去年9月在米兰时装周上闪亮登场。安徽金寨县大湾村,连续6年举办农民村晚,村民自己编排,年轻人也热情参与。丰富的文化生活令人感慨,大家的精气神越来越足,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

(2)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俦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意义。
2024·山东泰安·二模
知识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积聚振兴动能谱写发展新篇】

2023年11月7日,《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的意见》提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分类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宜居村,打造具有辽宁山海平原特色的美丽乡村。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其表现为构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的质的变化,是生产力的巨大跃迁,它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材料二   【弘扬“四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2023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稳产保供,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要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促进东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四大精神”虽然产生于龙江黑土,属于地域精神,但同时也是具有超地域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优秀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四大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知识,说明辽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理性。
(2)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结合材料一,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说明新时代新征程应如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4)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以“弘扬‘四大精神’推进东北全面振兴”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然而,一段时间发展不平衡产生的“虹吸效应”,导致京津两极“肥胖”,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周边地区则“瘦弱”。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8年多来,京津冀大地迸发强劲活力和生机: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增长超过25%,京张高铁、京沈高铁建成通车,机场群和港口群协同联动建设深入推进;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及可再生能源输送规模持续提升,地区储气能力及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持续推动;2021年全年,地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2%,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上升到70%以上;北京科技、信息、文化等领域“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截止2021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分支机构累计超9100家,创新基因在周边地区开枝散叶。

材料二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过程中,北京给自己动“外科手术”,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推行,拒之门外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2.2万件,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3000余家,疏解提升市场600余家、物流中心100余个。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原因。
(2)北京的产业转移给津冀两地提出了新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探究津冀两地应如何应对北京产业转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