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18

都说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那么到底如何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农学界对此有两派观点,一派强调“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另一派则更看重“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简言之,双方争议的核心在于“以地适种”还是“以种适地”,种子与土地,究竟谁适应谁更重要?其实两方面合理结合更接近最优解。

当下,“以地适种”的工作存在“事倍功半”的隐患。盐碱地改造成本高、维护难,开发技术的局限始终很难克服。从行之有年的“以地适种”方式,转向“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并非轻而易举。我国农业对“以种适地”这一盐碱地治理新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少地方工作的重心,还是放在尽力改造盐碱地上。同时,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难、育种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瓶颈难题目前仍旧棘手,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挑战。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盐碱地治理思路的转变是如何体现创新思维的。
(2)运用矛盾观的知识,谈谈如何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
2024·江苏南通·二模
知识点: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研团队长期不懈奋斗,勇于创新,把论文写在盐碱地上,成功蹬出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科研团队在长期探索中发现: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仅改地还不够,需要从种源上寻突破,解决好“谁适应谁”的问题。从而转变科研思路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选育耐盐碱植物过程十分艰辛。像“大海中捞针”一样从野外寻找采集样本,经反复鉴定检测筛出符合条件的优质者,还得在试验田中反复试种,选有一个优良品种长达8至10年。为解决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周期长等瓶颈问题,团队用科学的手段建成了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变传统田间经验育种为分子设计育种,大大缩短了有种的周期。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以来,选有新品系37个,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至20%,以种业创新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该示范区耐盐碱植物的选育和推广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2)相对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来说,“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运用了哪种创新思维的方法?请就学生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碱地上种粮难”是世界性问题。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盐碱地治理难度大,其重要原因就像农民常说的“碱是天生的,盐是地长的,无法完完全全去掉”。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强化治理改造,取得积极进展。山东省有近900万亩盐碱地,根据盐碱地现状及特点,采取挖沟排盐、种稻改盐等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除了控盐,还需要培肥土壤。吉林省作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在西部地区引入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采用有机硅、脱硫石膏等多种土壤改良剂取得不错的效果。仅“改土”还不够,关键得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作物主效耐碱基因,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又对相关作物进行了耐盐碱育种改良并开展大田实验,其中在宁夏平罗盐碱地,高粱籽粒增产20.1%,谷子增产19.5%;在吉林大安盐碱地,水稻增产22.4%至27.8%。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各地区各部门是如何实现盐碱地改造提升的。
(2)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所运用的创新思维方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