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辨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57

鞭(jīng)来变成了鞭(gěng)米,确凿(zuò)变成了(záo),的(de)多了(di)的发音……很多成年人困惑不已,以前上学时反复标注“易错读音”现在反而“转正了”?对此,专家解释:“鞭”字在北京话中原有文白异读,文读音gēng,白读音jīng,“更鞭耕”等字原有的白读音日趋消亡,而文读音与全国其他方言的对应性更强,更方便普通话学习。“的士”一词借自粤方言吸收的外来词(taxi),口语中“的”实际读音为di,更符合北京语音系统,但是这个读音在字典、词典里面一直没有得到体现,所以新增进来。这些变化也考虑到便于交流,将老百姓的选择和态度纳入审音考虑范围,以读音鉴定的社会调查结果数据为依据。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

2024年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包括:“多巴胺”的“胺”误读为an,“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等读音错误纠正。以“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语言文字知识,以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有人说,汉字的读音无所谓对错,错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对的,对待汉字读音不必较真。请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评析此观点。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文发现120年来,先后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当时的语言文字状况和历史文化面貌了解还很不充分,甲骨文字的形态和使用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且异体字很多,通常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知识,目前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个左右,其余均处于“无解”状态。2000年以后,我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等一批项目研究活动,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1)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当前仍有3000多个甲骨文单字“无解”的原因。
(2)有人认为:“甲骨文的现代价值不大,不值得花力气研究。”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3)当下,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如果你即将参加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酒会并作为发言代表,请就如何向世界展示甲骨文魅力写一个发言提纲。
要求:围绕主题,形成总论点和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150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词汇之变出自社会生活之变,词语之新源于时代发展之新。在语言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具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要素之一。

2022年8月,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共享经济”“刚需”“学霸”“慢生活”等新词,又有“见贤思齐”“文以载道”“首脩(xiū)”“举隅”“竹枝词”等此前未收录过的传统文化词语。有些原来释义区别性不十分准确的法律用语,像“扶养”“抚养”“赡养”这3个词语,便根据民法典修订了释义,更换了例句。增补、删除、修改、订正,无不展现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呼应了当下社会生活的脉动。

辞书不仅记录当代社会生活,也事关语言规范。如今,学习使用工具书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辞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汉语迎来了一个相当活跃的时期,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能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不仅是新词能否进入辞书的标准,更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和增补词汇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和增补词汇的认识。
(3)辞书的编撰出版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厥(jué)功至伟。某班准备组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演讲稿。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语言是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价值、审美的最根本的寄托所在。2017年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位语言学者的文章,专门报道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方圆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和“地方性知识”。普通话是语言的“最大公约数”,对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有难以估量的作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特别说明,受法律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一些人之所以粗暴对待方言,源于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缺乏了解。比如,普通话中已经全面消失的“入声字”,还大量保存在吴、粤等南方方言中。不了解“入声字”、不了解平仄、音韵,就很难深入理解中国古诗词神韵。其实,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通用标准语言之间,并不是对抗性矛盾。唐代大诗人杜甫,就专门按当时吴语的音韵平仄,写过“吴体诗”,是唐诗开出一朵“方言之花”。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也是用上海方言写成。
普通话的普及和方言的传承之间,并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珍视方言,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而使用普通话,则是为了更便捷的沟通和交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珍视方言”的原因。
(2)运用矛盾的有关观点,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3)请你为留住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个里一条公益广告宣传语。(要求言简意赅,每条字数限16字以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