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盂图神庙遗址坐落于埃及古城卢克索北部,是卡尔纳克神庙的一部分。1979年,卡尔纳克神庙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旅游和文物部签署了《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式组建。联合考古是两国考古学家的一次深度对话:中国考古学多手段、多学科的研究优势为埃及考古学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产生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角度;中方深入参与埃及考古工作,可以从实践中了解另一个学术传统和系统,对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也有极大裨益。经过5年携手合作,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向公众呈现更为清晰的图景。

相知无远近,志合越山海。进一步加强中埃文明交流合作,让古老文明跨越时空对话,凝结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埃开展联合考古的文化价值。
24-25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这里出土的以甲骨文、青铜器等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全面、系统地展现出三千多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人类文明史上重要历史阶段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2024年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展陈文物数量之庞大、类型之齐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作为遗址博物馆、考古博物馆,殷墟博物馆通过整体展示遗迹和一个遗迹出土的所有文物能够更好诠释商文明。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这些部分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同时,作为一座考古博物馆,新馆展陈不再是单个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成组器物的全方位呈现。无论是妇好墓的铜爵,还是从亚址墓、马危墓等出土的器物,都是成组地与观众见面,让人更好感受殷商文明的全貌。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1928年,中国考古者在洹河沿岸铲起第一锹土。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90多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考古人持续不断的发掘研究,沉睡三千载的商文明走入公众视野。如今,殷墟已成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的落成,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实现一次系统梳理和有力呈现,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也迎来了新起点。

(1)殷墟博物馆新馆能让人更好感受股商文明的全貌。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殷墟博物馆新馆落成对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3)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中华文明实证】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早期国家的形态,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实证。然而,其是否可归结为“文明”此前一直有争论。

中国的考古事业较西方国家起步晚,所以一些经验,评判标准,是西方在古埃及、古西亚、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上总结的。一些考古学家就此自然而然地将文字、城市和冶金技术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而良渚没有青铜器,遗址中虽发现了原始符号,但还不能认定为文字,所以对于良渚是否“达标”曾有争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实践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考察了四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对全国十余处区域聚落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研究团队从中提炼、归纳出了文明定义和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原创性的贡献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纵深推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科学性及时代价值。

【用活考古成果增强文化自信】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考古公开课》等文博探索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故宫口红”“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走红网络,考古这门冷学科,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公众的视野,考古人、博物馆人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青年学子崇拜的“偶像”和“网红”,多地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打卡地”。

(2)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考古人、博物馆人是如何用活考古成果,传承文明薪火的。

【创新公共考古实现良性对话】

材料三   公共考古是考古学的分支,它致力于考古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以公众为传播对象,通过公共考古活动与成果普及形成社会、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良性对话关系。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纪录片《考古中国》,掀起中国公共考古的热潮。但是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和环境转变,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公共考古电视节目方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3)运用创新思维,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成果的传播,让考古走向公众提两点具体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从1929年至今,经历偶然发现、深入发掘、重启发掘三个阶段。2021年9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考古中国”重要项目一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通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四号坑等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出土文物有神树纹玉琮、兽面凤乌纹玉方座、大型神坛、大型青铜立人神兽等。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也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美学,历史学等诸领域的重要空白。三星堆的发现不仅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也颠覆了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的认识,更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三星堆遗址发掘对彰显文化自信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蕴含的哲学道理。
(3)文物不言,时光不语,勾勒出古老神秘的古蜀王国,形显出厚重瑰丽的中华气魄。请你为推广三星堆文明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