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新时代新征程上,无论是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注重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分析我国应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学校组织了以“美丽中国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短文,谈谈青年学生应如何为美丽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求:题目自拟,主题鲜明,观点正确,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字数150字左右。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
知识点:掌握系统优化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及其要求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其鲜明特点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新征程上,无论是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材料二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绿色发展人才;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联合国有关机构、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工业、农业、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试点项目……中国以积极的姿态推动开展绿色国际合作,携手世界各国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特征的知识,阐述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我国以积极的姿态推动开展绿色国际合作的出发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其鲜明特点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无论是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特征相关知识,阐述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路。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有利于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请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贡献青春磅礴力量”为主题,拟订一个校园宣传活动方案。
要求:①阐明活动的目的;②方案的设计要紧扣活动主题;③200字左右。
(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相关内容后,运用学习的推理知识,以“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为前提,进行以下推理。请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完成表格中相应的内容。(选择任意5项作答,若超过5项,只对前5项评分。)

推理类型逻辑错误遵循的逻辑规则
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所以,有的人民群众不是非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换质
推理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所以,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扩大了前提
判断的谓项
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我是人民群众,所以,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三段论
推理
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有些人不是人民群众,所以,有些人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其鲜明特点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新征程上,无论是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材料二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绿色发展人才;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联合国有关机构、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工业、农业、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试点项目……中国以积极的姿态推动开展绿色国际合作,携手世界各国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特征的知识,阐述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路。
(2)结合材料一,运用超前思维的知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我国以积极的姿态推动开展绿色国际合作的出发点。
(4)中国以实际行动同国际社会一道,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推动了国际生态文明的创新和发展。某学校决定举办“我国推动国际生态文明创新成就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为该展览撰写前言。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