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9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材料一   天津立足自身优势,切实把党二十大的决策部署付诸行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九年来,累计引进在京企业投资项目超6900个;出台《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设立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树立“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打造一流的开放环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资源配置,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天津是如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

材料二   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补偿,实施退塘还湿;通过人工刈割等方式,清除入侵物种……促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恢复和提升。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红树林的修复,映射着我国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2)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说明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的依据。
23-24高三上·天津南开·期末
知识点:自然界的物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力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目前生态环境保护正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很多地方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由灌输、自发转为自信、自觉。

◆生态之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一   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税收支持,同时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离不开14亿多中国人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生态之治彰显中国之智

材料二   “生态之治”的根本在于“中国之制”,“生态之治”彰显“中国之智”“生态之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湿地保护法,修改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并开展相关执法检查。2023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委员们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治理、生态修复与补偿等方面提出较多建设性意见建议。“生态之治”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组合拳”,共建美丽中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你如何理解“生态之治”中彰显的“中国之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力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目前生态环境保护正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很多地方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由灌输、自发转为自信、自觉。

◆生态之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一   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税收支持,同时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生态之治彰显中国之智

材料二   “生态之治”的根本在于“中国之制”,“生态之治”彰显“中国之智”。“生态之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湿地保护法,修改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并开展相关执法检查。2023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委员们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治理、生态修复与补偿等方面提出较多建设性意见建议。“生态之治”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组合拳”,共建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理解“生态之治”中彰显的“中国之智”。
(3)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一条发展建议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材料一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一系列成绩单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注解:

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保持在1/4左右,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

2022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5.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40.1%。

2023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国31.1%;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1/3,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2/5、全球1/4;在建和已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约占全国1/3,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国26.4%。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近8年来,沿江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概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2)结合材料二,说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如何落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