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这一肇始自西方的学说,从传入之初,便与中华文明产生了共振。

坚持“人民至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元一体”的民族史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闪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一家”的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真理本土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过程。

百余年来,一条脉络鲜明呈现——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既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是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4·山东·模拟预测
知识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真理的力量

◆铸魂培根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带来了先进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用实践观点赋予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以新内涵……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点燃了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激活了中国人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并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迸发出强大活力。


(1)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继往开来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纪伟业,把光荣与梦想写在了历史深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两个结合”必由之路。

◆扎根沃土互相成就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这个来自欧洲的思想,为何能在万里之遥的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其奥秘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掌握了“结合”的精髓要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1)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知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浚源固本培根铸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说明实现“第二个结合”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道路根基成功法宝。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3)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坚持‘两个结合’,筑牢道路根基”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长期革命和建设探索中走出的成功道路、形成的鲜明特色、积累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其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得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国人民崇尚“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放包容中形成的,是能够有效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宝贵成果,超越了西方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描绘出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动人、最具说服力的中国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日日新又日新、由衰败凋零走向欣欣向荣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百年大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故事。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各种现代化方案纷至沓来,但屡屡碰壁破产。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必须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民族复兴。回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正是立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于对世界文明的主动性借鉴和自主性融合,才一步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更加自信从容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让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味儿”。


(1)有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方案。结合材料并运用真理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运用科学思维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味儿”。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18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