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8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心思想是难以把握和掌控的,一个导向形成之后,就不是谁能够轻易逆转得了的。上好利则同好利,上好德则同好德。这就是人心所向,这就是群情汹涌,这就是历史潮流。人心思想是舵手,是操刀手,刀本无好坏,在于操刀人,用之于好则好,用之于恶则恶。此则故事可深为借鉴和深思。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5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学习活动。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考古工作者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求实创新,探究中华文明源头仍需要考古工作者久久为功。“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需要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

材料三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抢险救灾过程中,27名消防人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献出生命。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这30名英勇牺牲的同志为烈士。傅某某为发泄不满,在微信群内,对上述烈士进行侮辱、诽谤,侵害了英雄烈士们的名誉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如何彰显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
(2)工作人员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是怎样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
(3)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角度,谈谈你对傅某某发表辱骂性内容这一荒谬行为的看法。要求:紧扣题意,观点正确,表述规范。
23-24高二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全民守法的内涵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要具备世界上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也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材料二   2022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办“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的相关举措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年来,我们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十年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选树和宣传一大批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人心。

十年来,我国深化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复兴文库》等文化工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影视方面,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长津湖》《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中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

十年来,我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推进,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新进展。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评剧《母亲》、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优秀作品在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同时,生动展现了大国的文化艺术形象。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怎样才能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这十年”对我们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