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322

网事优忧。互联网时代,既要发挥网络之“优”,又要预防网络之“忧”。

材料一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演进,网络空间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网络空间安全风险几乎遍布网络空间的各个节点。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有关报告显示,广泛的网络犯罪和网络不安全是未来十年全球最严重的十大风险之一。中国政府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始终高度重视网络和数据安全,强调国际社会要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并提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材料二   无论是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国务院我来说”,分别从施政为民、激发活力、政府建设倾听网友意见、建议,还是人民网为全国六十多位书记省长、数千位地市县级党政正职官员专设领导留言板,亦或是全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纷纷在门户网站开设网络问政平台,都充分说明网络监督方式已成常态。很多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只要点点手机、敲敲键盘,就可直接与相关部门沟通对话。当然,也有极个别地方出现了网友留言得不到及时回复、网络留言信息不实甚至存在恶意诋级、网络举报者个人信息因遭泄露而招致打击报复等情况。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党政部门应如何对待网络监督。
23-24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国家的对外职能综合探究 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人民民主的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网事优忧。互联网时代,既要发挥网络之“优”,又要预防网络之“忧”。

材料一   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以下是北京互联网法院所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原告为某演艺明星,被告王某为高中生。王某发布数篇网络信息,使用大量低俗、粗鄙的言论对原告进行侮辱谩骂。原告认为,虽其为明星,需容忍大众适当的评论甚至批评,但王某的恶意言论已经超出了原告应当克制、容忍的限度。故原告诉至法院,要求王某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被告王某主张,其发布相关信息系因听信网络中关于原告的“黑料”。最后审理法院在判决中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法院支持原告的法理依据以及该案作为典型案例的警示意义。

材料二   无论是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国务院 我来说”,分别从施政为民、激发活力、政府建设倾听网友意见、建议,还是人民网为全国六十多位书记省长、数千位地市县级党政正职官员专设领导留言板,亦或是全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纷纷在门户网站开设网络问政平台,都充分说明网络监督方式已成常态。很多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只要点点手机、敲敲键盘,就可直接与相关部门沟通对话。 当然,也有极个别地方出现了网友留言得不到及时回复、网络留言信息不实甚至存在恶意诋毁、网络举报者个人信息因遭泄露而招致打击报复等情况。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党政部门应如何对待网络监督。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国务院我来说”,分别从施政为民、激发活力、政府建设倾听网友意见、建议,还是人民网为全国六十多位书记省长、数千位地市县级党政正职官员专设领导留言板,亦或是全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纷纷在门户网站开设网络问政平台,都充分说明网络监督方式已成常态。很多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只要点点手机、敲敲键盘,就可直接与相关部门沟通对话。当然,也有极个别地方出现了网友留言得不到及时回复、网络留言信息不实甚至存在恶意诋毁、网络举报者个人信息因遭泄露而招致打击报复等情况。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做好网络监督工作。

材料二   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下是北京互联网法院所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原告为某演艺明星,被告王某为高中生。王某发布数篇网络信息,使用大量低俗、粗鄙的言论对原告进行侮辱谩骂。原告认为,虽其为明星,需容忍大众适当的评论甚至批评,但王某的恶意言论已经超出了原告应当克制、容忍的限度,故要求王某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被告王某主张,其发布相关信息系因听信网络中关于原告的“黑料”。最后审理法院在判决中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2)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该案作为典型案例的警示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