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资源矛盾最尖锐的国家。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化肥对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稳定功不可没,化肥为粮食生产带来了利。

由于化肥功效明显,近30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量猛增了近43倍,占全球施用量的三分之一。我国出现了严重的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基础地力严重低化,影响粮食产量,甚至导致产量下降,化肥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害。

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山东等地积极试行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肥施用量,以恢复土地肥力;有关专家还指出,不顾土壤条件,盲目施肥,也是导致土地肥力减弱的一个原因。国家农业部正在组织推广“测士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施用不同的肥料。


施用化肥的过程就是利害权衡的过程。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论证化肥施用过程中“利”与“害”的辩证关系。
23-24高二上·内蒙古赤峰·阶段练习
知识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仓廪实,天下安。2023年2月13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锚定粮食安全等重点任务,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材料一   专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作出如下论断: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口粮自给率达到98%,从当前中国粮食产能来看,我国粮食安全没问题;但我国大豆、油脂油料等个别品种对外依赖程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难题。

材料二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2023年以来,我国集聚优势资源对盐碱地进行高效治理,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盐碱地的改造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虽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困难。要进一步实现盐碱地“华丽变身”,需在“新”字上下功夫:更新治理理念,积极推动资源劣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综合运用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技术攻关增强土壤质量,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从各地盐碱地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农业新路径,助推“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盐碱地+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链条落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律的知识,分析专家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论断是否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科学思维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实现盐碱地“华丽变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回顾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开发北大大荒时,面对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人们发出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赞叹。如今,东北黑土地上产出的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足见黑土地作为粮食生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看到,几十年来的高产稳产,不可避免会对黑土地肥力速成一定遗支,出现土壤有机质下降等问题。以前拼面积、比产量,现在拼绿色比质量,粮食生产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今,随着农民土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保护性耕作”正在黑土地上悄然兴起。例如,利用现代耕作技术让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数据显示,全秸秆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能增加20%左右。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习近平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这一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再次表明,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守好基本田。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原理,说明农民土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对黑土地保护的作用。
(2)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运用《文化生活》中创新的知识加以分析。
(3)请就如何让耕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更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提两条合理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