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7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能矿、生物等资源禀赋区域差异明显。黄河流域上中游多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活动较为发达,水资源开发强度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仍在持续。近年来,我国沿黄河地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上游,青海、四川、甘肃以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湿地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中游黄土高原,人们创造性地开展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仅在陕西省,封堵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的淤地坝就有3.4万座。山西省持续打响汾河治理攻坚战,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在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随着一系列举措实施,黄河流域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面积“双减少”,实现水土保持率、拦减入黄泥沙“双增加”,黄河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提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坚持分类施策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主题撰写一篇哲学小论文。
要求:①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有关知识;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在150个左右。
23-24高二上·山西·阶段练习
知识点: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渤海的天然生态廊道,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治理黄河是治国兴邦的大事,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黄河流域依然面临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极大。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提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此外,该法还对河流生态流量和湖泊生态水位管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重点水域禁渔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作出了规定。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材料二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黄河地区治理更加注重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方向转变。据调查,目前政府及黄河地区人民从多维度、多方向进行黄河治理,主要方式有植林种草、绿化大气、改善局部气候、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等。同时,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等。

(2)结合材料二,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撰写一篇哲学小论文。
要求:①运用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在150个左右。

守护黄河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法治护航】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城,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存在“五大”问题:“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为守护母亲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历经三次审议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出台黄河保护法的重要性。

【和谐共生】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黄河地区治理更加注重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方向转变。据调查,目前政府及黄河地区人民从多维度、多方向进行黄河治理,主要方式有植林种草、绿化大气、改善局部气候、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等。同时,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等。


(2)结合材料,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撰写一篇哲学小论文。
要求:①运用价值观的相关观点;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在250个左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材料一   2018年,上海全市每日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面对垃圾围城,上海需要一场“清剿战”。

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实施四年来,上海市完善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在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上下“绣花功夫”,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居民从垃圾分类中看到长远的生态效益,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截至2023年7月,上海市居住区(村)、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干垃圾减少,其他三类垃圾增加)趋于稳定,源头减量率达3%。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

(1)结合材料一,运用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说明上海市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阐释上海是如何成功推动垃圾分类的。

材料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存在“五大”问题:“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为守护母亲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历经三次审议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3)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出台黄河保护法的重要性。

材料三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黄河地区治理更加注重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方向转变。据调查,目前政府及黄河地区人民从多维度、多方向进行黄河治理,主要方式有植林种草、绿化大气、改善局部气候、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等。同时,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等。

(4)结合材料三,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撰写一篇哲学小论文。
要求:①运用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在200个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