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3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10月16日零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飞上太空,成功入驻天和核心舱,开启我国航天员迄今时间最长的太空出差。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让世人赞叹的一个个新纪录。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突破的过程。
21-22高一下·辽宁大连·期中
知识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意识活动的特征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哲学角度考查航空航天成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材料一   昔日福建东山风沙肆虐,旱涝为害,森林覆盖率仅为0.12%,百姓生活极为艰难。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为了找到适宜种植的树种,他成立了实验小组,定时观察气候、温度、风向、风力对新种的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终于摸清了规律,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谷文昌率领金县军民植树造林,历经14年的拼搏奋战,终于把一座荒岛变成宝岛。谷文昌去世后,当地群众深切怀念这位为东山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他的事迹得到广泛传播,他的精神成为干部和群众心头的“塔台灯”。

材料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央视网摄制的《40年:来自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系列微视频,通过56个“小家”的幸福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大家”的辉煌历程,讲述着我们每个人的家国情怀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材料三   2021年10月16日零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成功入驻天和核心舱,开启我国航天员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太空出差。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让世人赞叹的一个个新纪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
(2)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回答: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突破的过程中体现的方法论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992年我国决策实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30年来,中国航天人不懈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从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实现我国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我国空间站建造实施。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本次任务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记录;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空间物资补给、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两次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国高度”,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使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载人航天事业是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
(2)结合材料并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中国航天人为什么能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近3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攻坚克难,不断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攻克载人航天各项关键技术,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一路追赶、并跑、超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系统管理,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迄今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两千多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推进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辐射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1)结合材料一,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成功回到祖国怀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2021年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或将进入最后阶段。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需要经过长期的量的积累过程,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实施,每一步目标都是通过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实现的,三步完成才能实现总的目标。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朝着第三步目标迈进,这将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新的质的飞跃。中国航天人正在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和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之梦而不懈奋斗。


(2)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合理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