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9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绿洲一片,号称“千里松林”。上世纪50年代,塞罕坝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1962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青年,怀着远大理想,一路北上,奔赴令人向往的塞罕坝。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林场先后种植的1000亩树苗,成活率不足5%。眼看着辛劳付诸东流,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受了挫。难道,塞罕坝不适合造林了?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却坚信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不信机械造林不活。“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团队决定潜心研究,自己育苗,带领林场职工完完全全开启了荒漠造林生涯。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舍小家为大家,以坚韧不拔的斗志,以永不言败的担当,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建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林业建设史上的绿色丰碑。


(1)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塞罕坝人是如何实现“今天一棵松,明天亿万松”的。
(2)请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塞罕坝为什么能创造“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
23-24高三上·河南·开学考试
知识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四个伟大精神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下降,而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专家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助于中国人口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材料二: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以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授予“地球卫士奖”。如今,三代塞罕坝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子孙后代留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世界诠释了“美丽塞罕坝”。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说明青年怎样弘扬塞罕坝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