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坚持锻造过硬队伍、尽锐出战。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坚持科学方法、精准务实。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人文传统风俗差异很大,不同地域、不同乡村、不同群体情况依然千差万别,必须坚持精准务实的科学方法,因地制宜、分区分类,不一刀切、搞运动,不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脱贫攻坚中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立足我国国情,充分把握减贫规律,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用好改革这一法宝,不断创新思路理念,创新政策举措,创新机制模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坚守为民情怀、不负人民。脱贫攻坚中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摆脱贫困的强大动能,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运用《政治与法治》“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
22-23高一下·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中
知识点:科学执政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材料一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西方“涓滴效应”认为只要经济总量增加,财富自然会往下“涓滴”惠及底层从而摆脱贫困。事实证明,减贫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涓滴效应”大幅衰减,难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与无指向性的“涓滴效应”相比,中国共产党聚焦“精准四问”,最大化聚合资源,精准配置资源,实现了 “大国”资源与“小户”家庭的“滴灌对接”。


扶持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基层干部进村入户,精准识别贫困群众。

谁来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整合力量开展帮扶,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数百万名乡村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

怎么扶: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举措,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帮扶。

如何退:明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挥政治优势实现 “大国”资源与“小户”家庭的“滴灌对接”的。

材料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之后,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必须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原国务院扶贫办的牌子已经摘下,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的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


(2)结合材料二,从哲学角度,谈谈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处于山水间的D村多年来不断变化“吃”法,在“变”与“不变”中蹚出发展新路。

早些年D村有山有水,不过在这却成了劣势,交通不便,山水阻隔了村里与外界的联系。改革开放后,村民打起了一个个山头的主意,挖山采石,一时在村里大肆兴起。常年的开采并没有真正挖掉村民的“穷根”,不仅山体被炸得千疮百孔,自然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
近些年D村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电商产业,盘活依山、傍湖、抱岛的生态资源,充分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生态强村、旅游富民。目前,该村的村集体收入约150万元,人均收入约4万元,超过千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旅游业年收入3000多万元。
现在D村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地理原貌,结合传统村落保护,深挖渔元素和石元素,对老旧石房子进行保护、修复,新建“渔歌子”“米袋子”等特色民宿,形成“乡里寒舍”民俗集聚区,探索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文化旅游”的新模式。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锻造过硬队伍、尽锐出战。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当好“一线总指挥”。20多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数百万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一道奋战在一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科学方法、精准务实。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分区分类,不一刀切、搞运动,不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脱贫攻坚中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立足我国国情,充分把握减贫规律,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守为民情怀、不负人民。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的强大动能,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用心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D村是如何在“变”与“不变”中蹚出发展新路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分析党是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