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8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阐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孟子》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形象地说明了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的珍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还需要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人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2-23高二下·青海西宁·期末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坚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入手,以让苏州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品、享受优美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交出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成绩单。”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副处长王冠楠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大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

材料二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天人合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阐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孟子》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形象地说明了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的珍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的理念,也要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还需要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客观性的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有人说,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3)学校团委发起“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志愿活动,请你为该行动拟定两条倡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再现“一江碧水”,将见“安澜洞庭”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北宋思想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洞庭湖天人合一的景象。从明代、清代至当代,洞庭湖一直在持续地围湖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公里骤减到如今的2600平方公里,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008年以来,洞庭湖区开始实施“退田还湖”,还地于湖泊。2014年,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洞庭湖考察,殷切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牢记嘱托、先后开展洞庭湖区防洪蓄洪治理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湖区防洪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老百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2023年2月,国务院批复《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新规划明确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安澜洞庭”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等重点任务。到203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人水关系更加和谐,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稳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我国已具备推进“安澜洞庭”建设的自信和能力。

材料二   传永生态文化,助力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阐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孟子》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形象地说明了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的珍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等理念,也要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还需要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有人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三   建设美丽中国,彰显责任担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天蓝、地绿、山青、水碧……美丽中国就在身边。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建设美丽中国,彰显责任担当。请你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当如何你我携手,共建美丽中国。要求:①主题鲜明;②体现“辨证思维”或“创新思维”,学科语言规范;③表述清晰,字数15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