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毕节市曾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经过30多年接力奋斗,毕节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普遍贫困向全面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

2021年至今,全市加大产业资金倾斜支持力度,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56.8亿元,用于产业发展资金31.2亿元。其中有54.92%的资金投入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肉牛等八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项目2558个。毕节市扎实开展种业振兴、山地农机化攻坚、科技创新引领、农产品加工转换提升,仓储物流筑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智慧农业突破“八大攻坚行动”,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训一批有技术、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技能饭”。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毕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2)请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以“凝聚青春梦想,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个左右。
22-23高一下·青海海东·期末
知识点:宏观调控的手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全面脱贫后的重点建设内容。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推动特色种养业等乡村产业发展。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

▲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

▲支持个人自媒体发展。

▲以工代赈、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群监测,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低保标准省级统筹力度,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健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助农增收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乡村振兴促进法》制定实施的落脚点为什么要放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上。
(3)某高中准备围绕“乡村振兴与党的领导”组织一次实地调研活动,并为校报出一期专刊,栏目是“乡村振兴与党的领导”,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撰稿人的稿件列出一篇内容提要。要求:①围绕主题,形成论点,论据充分,内在逻辑一致;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150字左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也取得快速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家庭的转移性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家庭。中等收入群体对财产性收入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财产性净收入占比约为9.1%。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空间分布不平衡,约有60%中等收入群体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0%。从城乡分布看,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约是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2.88倍。

材料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M省政府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巩固、成效更可持续。围绕发展产业,实施“特”“优”战略,完善农户和龙头企业联结机制,培育杂粮、果业、蔬菜、中药材、畜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带动9963个村集体经济,惠及70多万脱贫户增收;关注困难群众,10年间,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8.7亿元,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了1倍和2.3倍;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主要业态,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对民居进行设计和改造,增强旅游吸引力。

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为如何进一步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出谋划策。
(2)结合材料二,说明M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驱动性因素。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彰显制度优势

镜头一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该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法律实施一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镜头二   全国政协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种业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协商会议、“民声连线”等,把基层干部、农业企业家和农村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起来、反映上去,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镜头三   山西省龙泉镇刘寨村村委会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集中村民的智慧和想法,提出了“老人留村、就业在村、宜居在村”的目标,在村里建设养老院,发展蔬菜种植、规模化养殖,改善人居环境,村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解锁乡村振兴的制度密码。

关键在党

《中共中央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要坚持唯实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和方法对策。抓实基层党支部建设,通过实施“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五化建设,不断夯实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用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工作保驾护航。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提升干部能力,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多措并举锻造一支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的党员干部队伍。广大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农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到推动乡村振兴中来。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知识,以“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150字左右。

因地制宜

山东省高峪镇西头村长期以来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丘陵村,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为了脱掉“贫困村”这顶帽子,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村土质情况,最终决定发展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桃树种植项目,建设成集果园、菌园、虫园、闲园、田园五园一体的生态园区,走出了一条多彩的乡村致富路。

如今,当初的“贫困村”已踏上富裕路。2022年1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确定西头村为2022年山东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3)结合材料,说明西头村在由“贫困村”踏上富裕路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