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中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专家指出:向宪法宣誓,就是向人民宣誓。

宪法宣誓誓词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1)说明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为什么要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各类国家机关共同努力。请补充完成下表。
目标(要求)路径
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某班同学对此展开讨论。

小组讨论记录
甲: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依法受到处罚
乙:楼房装修时,不能私自拆改房屋承重墙
丙: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丁: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生活中推进全民守法。
22-23高一下·北京朝阳·期末
知识点:法治国家的内涵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严格执法的内涵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将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专家指出:向宪法宣誓,就是向人民宣誓。
(1)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在正式就职时,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各类国家机关共同努力。请你补充完成下表。
目标(要求)
路径


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在国家治理中,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3)运用矛盾分析的观点,说明在国家治理中应怎样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被作为2021年工作回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所秉持的理念和目标的直接体现。

在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对法治政府提出的新的建设目标要求基本特征概括为:

1.职能科学的政府。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权力行使原则,要深刻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要着力推进政府治理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理顺上下级政府的纵向关系和政府部门间的横向关系,努力使政府治理各方面制度更加健全、完善。

2.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要以“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序推进各级各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和水平,提供更多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服务相结合。

3.权责统一的政府。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正当诉求,积极履行其法定职责,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必须承担相应责任,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使权力,违法和滥用权力应接受法律的追究,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使政府真正树立起责任意识。

材料二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湿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把湿地保护和修复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202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湿地保护法草案修订工作。草案审议和修订过程中,先后3次在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了来自各个部门和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多达上千条。2021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2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启动执法检查工作,检查组在全国积极开展调研,多次视察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

目前,我国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也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共享的绿色空间。


(1)结合材料一,从政府的权力角度,分析说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义。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推依法动湿地保护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

材料一   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以下是《草案》的部分摘要:

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的事项,对实践证明可行的,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修改有关法律:修改法律的条件尚不成熟时,可以延长授权的期限,或者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委,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在规定期限和范围内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行政法规的部分规定。

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地方实践经验,修正草案增加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材料二   此次修改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总结了新时代立法工作的新成果新经验,完善了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健全了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完善了立法权限、立法程序和备案审查制度。

立法法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两次向党中央请示报告,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大会前组织代表研读讨论,大会期间代表两次小组讨论,进一步规范了立法活动,为我国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识,分析《草案》摘要内容是如何体现民主集中制的?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草案》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