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9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时代10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立法工作充分汇聚民意民智: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32个,带动省一级、设区的市一级人大建立了5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

☆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行政机关通过信息共享、事中检查、事后核查等方式,加强告知承诺信用管理。

☆守护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立健全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


结合上述材料,依据《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2-23高三上·天津红桥·期末
知识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如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可靠制度保障。某班级以“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为部分学习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相关制度、意见,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新法78部,修改法律250件次,现行有效法律300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共有190多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约110万人次提出300多万条意见建议;建立6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直达国家立法机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问题导向,实行有效监督。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共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11次专题询问、33项专题调研。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作用。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

◎亮点一:在总则中增加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亮点二:新增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方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听取对立法、监督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了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居民列席有关会议的制度。

◎亮点三:明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政府债务、监督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建设等重大项目的职权;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有关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的职责。

◎亮点四: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协同立法;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共同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释地方组织法的上述修订对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