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8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材料一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79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化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就发展目标来说的。
1987 年党的十三大
报告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初步界定。
2017 年党的十九大

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之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拓展。
2022 年党的二十大
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要求,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新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

材料二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明确“常委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征求代表的意见”;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本次立法法修正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材料三   从世界近代史来看,“国强必霸”似乎是现代化难以摆脱的一个魔咒。但中国式现代化坚决不走西方国家对内掠夺压榨、对外殖民扩张的殖民主义老路,而是走出一条和平崛起、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现代化;中国还积极以自身发展带动他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牺牲别人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


(3)有人说:“中国式现代化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请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023·北京门头沟·一模
知识点:人大代表的职权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新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7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化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就发展目标来说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初步界定。
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之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拓展。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要求,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所蕴含的科学思维。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材料一   新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7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化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就发展目标来说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初步界定。
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之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拓展。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要求,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1978-2022年中国净增人口及出生率。


注: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10%,或是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说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9%。

材料三   2023年1月17日,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的《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和监督检查;推动度假休闲、旅游民宿等标准制定和实施;优化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供给结构,特别是从支撑行业管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重点标准制修订项目;将标准化知识纳入养老、家政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促进养老和家政服务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街接、强化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所蕴含的科学思维。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描述我国实施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的必要性。
中国式现代化,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矢志不移的梦想和追求。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省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下列思维导图。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性。

材料二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明确“常委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征求代表的意见”;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本次《立法法》修改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