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50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揭示文明之源。其宗旨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多学科,就是各个学科有机结合;多角度,就是要从环境、生产力发展状况、精神生活、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来研究文明起源;多层次,就是不仅要研究都邑遗址和贵族的状况,还要研究中小型聚落和社会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全方位,就是要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022年,通过对石峁相关文化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发现石峁人群主要起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华文化到文明发展的延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20年青灯黄卷,学者们通过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掀起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结合材料,运用“把握辩证分合”的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如何揭示文明之源的?
22-23高二上·山东滨州·期末
知识点: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作为国家“十五”到“十四五”的重大科研项目,迄今为止,经历了预备性研究以及第一、二、三、四、五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5年)开展“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第二阶段(2006~2008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到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第三阶段(2009~2012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第四阶段(2013~2018年)工作主要是对第三阶段设置的年代、环境、生业、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以及整合研究等几大课题继续开展研究;第五阶段(2020~2024年)仍然延续探源工程前四阶段的方针和技术路线,将近几年新发现的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重要遗址纳入工程中。

2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上下五千年”不仅由传说变为考古学实证,“上下八千年”历史大脉络也逐渐变得清晰。

材料二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根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实际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冲破了“文明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套新的标准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解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结合材料二,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角度,说明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提出给我们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