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8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蕴含着最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就是一个人类平等、天下和合、四海一家的世界。

《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良好的治理使人亲密团结,使天下和平、万国安宁、各得其所。

《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22-23高三上·北京朝阳·期末
知识点: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万物并育”出自《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仁德和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念,在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及其指导下的生态实践,有效地避免了生态灾难在神州大地上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得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而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所蕴含的整体意识和对个体的尊重,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形成。“天人合一”体现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万物并育”则包含每一个中华儿女正当权益的实现,二者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凝聚力,保证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统一的历史大势。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所蕴含的深厚仁德和卓越智慧,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突出和平性的形成。“天人合一”使得中华文明以生生仁德为自己的根本原则,“万物并育”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的卓越智慧,从而真正能够促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大同世界”的最终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11年前,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公平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等思想文化理念中汲取营养,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1)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外交的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