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较易0.85 引用3 组卷2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前贵州省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这一关口,出路就在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5年,以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带动全局,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基本建成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开放式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军民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汇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以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重点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改善。激励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基本实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中国桥梁、中国卫星、中国高铁、中国超算…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一位位高技能人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墨家弟子所提倡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庖丁解牛”所表达的“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阐释。今天的中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因此,国家必须凝聚社会共识,深入贯彻“职业无贵贱”的观念意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积极引导劳动者摒弃功利主义意识。


(1)结合材料一,“贵州跨越经济发展的关口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应该如何传承工匠精神。
(3)“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目前,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办“青春·奋斗”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就此写一篇发言提纲,至少列出两个发言要点。
22-23高三上·贵州遵义·开学考试
知识点:文化影响的来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材料一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出我国广大劳动群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新形势下,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要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于2020年12月1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首届大赛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引导推动更多青年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让更多有志者人生出彩,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新时代技能人才应如何传承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3)请列举四位新中国以来我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热点解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按照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2020年4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目前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基建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

“新基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一端连接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新基建不仅有利于对冲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更能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新基建”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创新时代必须有新的、成熟的基础设施,去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展开的创新,可以通过推动人力资本增长、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我国迈入“大创新时代”。


教材衔接
一、经济生活教材解读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促进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进而推动消费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2.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也需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新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转换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新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建设。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4.新基础设施建设彰显了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相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越性。
5.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体现,这有利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二、政治生活教材解读
1.政府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推动新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开展。
2.我国政府正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切实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提升服务的质量,为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更好地发挥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3.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政府要科学制定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支持。
4.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一切的作用。在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科学领导。
三、文化生活教材解读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科技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体现,必将推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生活与哲学教材解读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大创新时代必须有新的、成熟的基础设施,去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理解,一切都是暂时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及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大创新时代必须有新的、成熟的基础设施,去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了我国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并不断创新突破,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基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必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这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防微杜渐。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抓住机遇。
5.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6.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恰当地处理好每个环节的建设。
6.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我们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来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日前,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好提供人民所需新供给;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谈谈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12月26日,重庆市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扎实抓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放大优势,彰显特色,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要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施“十项行动”,迭代升级“四张清单”,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大力推动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要扎实推动数字重庆建设面上突破、整体成势,加快重点改革项目攻坚。

♦要持续放大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加快提升通道运输能力,持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要大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区,“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要谋深做实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形载体和有效抓手,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持续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持续用力绘制城乡整体大美画卷。

♦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就业增收,持续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强化安全稳定工作,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2)结合材料二,运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知识,分析重庆市的经济工作规划所彰显的为民情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