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福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依法治污:回应社会关切、满足新时代环保需要,先后出台了《福建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开展“清水蓝天”“静夜守护”“危废整治”等一系列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增强百姓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0年6月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结涉生态环境各类案件4772件。其中,刑事案件1352件,民事案件1177件,行政案件967件,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276件,实现了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保护。福建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战略,让良法善治守护八闽绿水青山。


(1)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福建是如何以良法善治守护八闽绿水青山的。
(2)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保障,要坚持以法律“红线”守住生态文明的“绿线”。某中学准备开展“绿色生活法治同行”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为该主题班会拟一份发言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不低于150字。
21-22高一下·福建龙岩·期末
知识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材料一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市委领导下,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恢复性生态司法模式,绘就生态文明实践路径。设立生态环境审判庭,审结大量涉生态环境案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创新宣传手段,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和破坏的案件开展庭审直播和公开宣判活动,发布生态环境审判典型案例,与农林水利部门共建共享生态审判碳汇教育实践基地;主动与村委会、司法所进行联动,深化“委派+调解员+法官”调解模式,以务实行动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碧波。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如何以务实行动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碧波的。

材料二   从书写美丽中国画卷到推进全球生态治理,中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不同的现代化路径;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呼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民主、平等、正义,用最严格的法治和制度来治理全球生态环境。从“美好愿景”到“生动实践”,中国的绿色发展之道正铺就一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之路,擘画一幅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交往图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绿色发展之道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贡献。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以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

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甲、乙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

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3)请你任选一个视角,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撰写一则小论文。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严祭抄袭材料;④字数不少于150字。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

【立法先行】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地方组织法》于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此后,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15年先后作了五次修改,推动地方政权机关工作和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为适应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2022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地方组织法》又进行了第六次修正并表决通过。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多层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回应现实问题,又彰显法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有人认为,良法之下必有法治国家。请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良法善治】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地方组织法的制定严格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和规定,保持地方政权机关组织、职权和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

★地方组织法的制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反映渠道,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地方组织法明确了地方政府建设的原则要求,明确地方政府要坚持政务公开,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明确地方政府应当依法接受监督。


(2)地方组织法制定过程是科学立法的典范,请根据材料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分析立法工作如何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

【学法用法】

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2021年11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个人信息保护从此有了“安全锁”。某同学参加班级组织的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我”为题的演讲活动,以下是他的演讲稿提纲。

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我
同学们: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个人信息的基础性法律,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行为、加强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等,为公民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自觉把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4)运用“全民守法”知识,帮助该同学续写完演讲稿提纲。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合乎逻辑,条例清晰④字数不超过100字。

三、良法之治长江安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生态保护,他多次指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立法专班,依托人大代表和专门委员会,一年内就完成起草,2次征求社会意见,历经3次审议,于2020年12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作为我国首部流域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其他生态保护法律中过于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化,与其他法律形成互补。

在长江保护法的要求下,国务院统筹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为协调管理长江保护,建立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原先的9省分别保护属地的环境,变为整体性的统一保护,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江”;同时,实现为上下游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为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定经济利益牺牲的地方给予一定补偿;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对于在长江进行非法捕捞、非法采砂行为等,给予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增加处罚方式,加大处罚力度。

【小题1】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长江保护法的核心理念与下列哪一项最相符(     
A.自强不息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D.天下为公
【小题2】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起全流域水岸协调、陆海统筹、社会共治的综合协调管理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B.生态保护需要协同治理
C.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D.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绿色发展
【小题3】随着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这些可喜的变化,受益于      发展理念。(     
A.创新B.共享C.绿色D.开放
【小题4】(多选)运用三段论推理的知识,若要使该三段论正确,横线处可以是(     
A.没有社会主义法律不坚持人民至上
B.坚持人民至上的都是社会主义法律
C.所有社会主义法律都坚持人民至上
【小题5】结合学科内容,从党的领导和科学立法的角度,论述长江保护法的立法经验。
要求:
(1)综合运用所学内容概括长江保护法立法的过程和内容,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
(2)理论论证中论题、总论点、分论点内在逻辑-致,论述逻辑较准确、连贯、完整
(3)概括地引用上述案例进行事实论证,以充分支持分论点;
(4)准确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
(5)建议论述篇幅限制在40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