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3 组卷177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天眼”2021年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波”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考,科学与人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事实上,从发现引力波到“看到”黑洞,从古生物探秘到现代基因突破,剖开层层专业术语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在增进人们知识的同时,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桥梁。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

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探索未知奥秘,攻克“卡脖子”难题,都需要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


结合材料并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应如何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022·河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基础科学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达到很高水平,也产生了相当出色的基础科学家。刘徽作《九章算术注》、祖冲之父子计算圆周率和球体积、《孙子算经》的剩余定理等,都是杰出的数学成就。但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定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这些方面的进一步探究。

材料二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我国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研究积累薄弱等客观原因,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但更为重要的差距在认识层面。很多人经常问“基础科学看起来离我们生活非常远,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研究一般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慢。大量的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探究这一特点是如何制约我国基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无用之用”理念是如何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
(3)全面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水平,需要注重哲学滋养。请就如何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基础学科是指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它的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达到很高水平,也产生了相当出色的基础科学家。刘徽作《九章算术注》、祖冲之父子计算圆周率和球体积、《孙子算经》的剩余定理等,都是杰出的数学成就。但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定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这些方面的进一步探究。

材料二   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我国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研究积累薄弱等客观原因,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但更为重要的差距在认识层面。很多人经常问“基础科学看起来离我们生活非常远,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研究一般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慢。大量的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探究这一特点是如何制约我国基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无用之用”理念是如何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下,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形态为主要内涵的先进的生产力。当前,我国具有产业体系完备、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同时又存在着产业竞争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不足等问题。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一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另一方面,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不确定、发展模式不固定、技术范式有待形成,要加快各方面的探索实践。

(1)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材料二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显示,近三年来,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央企积极打造技术攻关高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有效解决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国有企业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资源供给,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企业应多措并举,与高校一起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员工市场化联合培养机制。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国有企业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应如何大有作为。
(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有同学认为“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科技,就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析该同学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