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出,要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

“高精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技术经济学术语,指具有“高级、精密、尖端”特征的科技发明或产品工艺。后来人们将“高精尖”这一概念应用于产业领域,用来代表具有“高精尖”属性,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的产业。“高精尖”产业具有全要素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高、资源生产率高、环境效率高等主要特征。

北京在“高精尖”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广东在制造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上海则提出要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为核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阐述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重要意义。
21-22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角度考查十四五规划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因此,要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产业等。同时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市场循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的优质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激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市场主体投入创新、推进创新,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供给、高水平的生产技术投入、高效率的供需对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阐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是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

(2)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述,为我国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