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韧性城市”概念(如图)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国际上提出,目前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如今,数字技术的触角伸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疫情防控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全面线上化,智慧城市技术对于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了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河南郑州的一场特大暴雨,暴露了智慧城市的软肋。通信中断成“孤岛”、城市交通系统陷入崩溃……指尖上的智慧城市瞬间变成互联网荒漠,凸显出当今城市普遍韧性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增强城市韧性、呵护城市体格健康,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必选项。既要“智慧”,也要“韧性”,成为拷问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答题。智慧城市的前提,必须是一个肌体健康的域市。适当保留传统技术;完善通信网络容灾机制:加强数字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结合……未来更应注重“智慧”和“韧性”的融合推进。



结合材料.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请你谈谈城市治理如何做到既要“智慧”,也要“韧性”。
21-22高三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55日,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全面落实《大数据纲要》,应重点做好“三个围绕”精准发力:一要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二要围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三要围绕服务“放管服”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应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标准体系一体化和安全保障一体化。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我们要把握契机,紧紧围绕网络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如何促进大数据的发展。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我国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的意义。
(3)数字经济在带来技术层面创新的同时,也触及传统商业、法律甚至伦理的挑战,带来了非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安全风险。请为国家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和风险提出两条建议。

“韧性城市”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文件中,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锻铸城市韧性,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需要建立党政有关部门、基层社区、学校、居民、企业物业、第三方监管平台等联动机制,以精细化网格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更重要的是,聚焦“人的城市化”,让韧性始终带着温度落地。


(1)据此,有人认为:“建设‘韧性城市’的价值在于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某同学是学校“模拟政协”社团的成员,他准备在社团活动中提交一份《关于推进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提案》。

关于推进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提案

一、背景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推进韧性域市建设.是一项亟待破题的重要任务。

二、存在问题

从规划层面看,没有完全明晰与现有域市规划体系的关系.割裂了与其他城市规划的联系。从理论层面看,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尚未发展出适合我国城市情况的韧性城市理论框架体系。从建设路径来看,更侧重直接风险防范、空间规划和硬件设施完善。而对间接风险防控.部门联动机制等重视不够。另外,目前城市和农村居民风险灾害意识薄弱,城市韧性文化尚未在全社会形成。

三.建议


(2)针对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提案,并简要写出与之对应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