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图表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请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新时代立法是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填写下列表格。
我国的立法举措体现新时代立法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立法期盼的变化例: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1年立法项目更是多于往年。
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正在进行修订,宪法和立法法是修订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十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救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21-22高三上·天津河西·期中
知识点:科学立法的内涵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提出一系列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法律法规体系评渐完善。通过全面修订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出台民法典,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等着力完善民生领域方面的立法;通过全面修订反间谍法,出台香港国安法.生物安全法等推动国家安全领域方面的立法,真正做到法律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全民普法工作有序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全面展开,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而对的重要课题。2020 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法治实践基础。结合材料和认识论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聚焦新时代立法工作的成就与进展。

◆法律体系日益完备。编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相继制定出台,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领域的法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订,网络信息、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立法取得突破。

◆立法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统筹运用立改废释纂等多种立法形式,发挥不同立法形式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立”和“改”,就是适应新的发展实际制定新的法律和对已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废”,就是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条文等等。

◆立法生动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不断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渠道,确保立法项目的确定,法律草案的起草、审议、通过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听到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确保立法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要求。十年来,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过119万,提出的意见有350多万条。并且搭建了基层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立法的“直通车”——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

◆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党领导立法工作坚强有力,立法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过程、各方面,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坚持党的领导入法入规,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时完成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项目,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这十年的立法成就是如何体现我国依法治国原则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