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辨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39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广泛记录于古代典籍之中,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国语》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强调和的思想;《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强调天下大同的思想;《淮南子·氾论训》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强调治理国家最根本的是利民;《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万物要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天人三策》有言:“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强调君权神授。

有人认为,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包袱。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辨析“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包袱”这一观点。
21-22高二上·河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读懂“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材料一

信仰信念与千年理想的有机结合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核心价值与传统道德取向的有机结合
小康、共富、大同,是无数先辈英杰“修齐治平”的共同理想。“第二个结合”通过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的血脉、文明的底蕴。“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等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和时代升华。“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赋予执政理念以深厚的人民情怀。从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创建,到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道德习惯。“第二个结合”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价值的源泉。

——节选自《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库报告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第二个结合”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感悟“第二个结合”的真理力量】

材料二   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今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进行着日益深入的结合。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将“万物并育”等古训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因此生机勃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2)“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结合材料二,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加以阐述。

【探寻“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材料三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外交往智慧。“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思想的贯通。西方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国家强大起来后扮演了霸王或图谋扮演霸王的角色。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国强必霸”是历史兴衰的规律,任何国家都不例外,中国也不例外。


(3)结合材料三,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知识,分析西方学者推理的任一逻辑错误及原因,并结合中国的外交实践,举一例证,用事实驳斥“国强必霸”。要求:逻辑思维规则运用正确,阐明某一个逻辑错误,并分析推理错误的原因;恰当例举中国的外交实践,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字数在150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的道理。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讲信修睦、守仁善邻、自强不息”这十个写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中国古语,体现了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a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礼记》里的这句话,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老百姓生活安定了,国家就会安宁。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民为邦本”这句典故,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当政者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他的星辰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天人合一革故鼎新厚德载物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并遵循共同的法则,因而能够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北宋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全党同志提出要求,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象传》。坤卦是地理形势的象征,“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中国古语在治国理政中的时代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3)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中国古语,请再列举两个体现治国理政思想的中国古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冠肺炎症情、澳洲大火、非洲蝗灾……再次告诫人们,一旦割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人类就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华古代传统文化包含的丰富生态智慧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把“天”看做是人类生命的根源和归宿。庄子主张,用自然无为来反对人为,天能影响人,而人却不能影响天;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把握了自然万物的本性,就能把握万物变化和生长的规律;《老予》中讲到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效天法地”,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这些传统的生态智慧都在告诫人们不妄为、不乱为,要因势利导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党在充分肯定我国传统生态文明观的现实价值的同时,结合新时代需要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有人认为,只要顺从自然,就一定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规律的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探究应如何处理好传统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之间的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