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76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

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与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杂交水稻育种的新方法,并且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配套育种。但是以前的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袁隆平遵照前人的方法以及思路,率先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他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以及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他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以及技术。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的相关知识,分析袁隆平是如何丰富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以及技术的。
21-22高二上·河北·期中
知识点: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特点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袁隆平是每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960年,袁隆平在试验田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通过试种,他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断其为天然杂交水稻。1961年春天,他把这一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偶然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1964年到1965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他对水稻雄性不育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于1966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1986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在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研究超级稻

1997年,他设计出了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分别实现亩产700、800、900、1000千克的目标,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贡献。

2021年5月,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学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千克。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袁隆平的成功之道。
(2)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析袁隆平是如何坚持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相统一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材料一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代杂交水稻是“三系法杂交水稻”,该法不育系育性稳定,但程序复杂,制种环节多、成本高,选育优良组合的几率较低。第二代杂交水稻是“两系法杂交水稻”,该法种子生产程序简单,稻种资源利用率高,但母本育性受温度等环境条件控制,制种存在风险。第三代杂交水稻兼有第一代育性稳定和第二代配组自由等优点,同时克服了第一代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第二代不育系可能因气候异常导致制种失败、繁殖产量低的缺点,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材料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责任。袁隆平及其团队在水稻育种的实践中突破了水稻“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学观点,利用杂种优势,改变水稻生产的育种方式、管理模式,不断改良与创新,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实现超级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变革过程是如何体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知识,分析袁隆平及其团队如何进行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发。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