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99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德经》强调“无为无不为”,“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照自身规律运动,而不是人为地妄加干涉。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们应从古人的自然观中汲取合理养料,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1-22高二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
知识点: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阐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孟子》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形象地说明了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的珍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