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图表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1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关乎公民的切身利益。例如:禁止高利放贷;明确“机关、企业、学校等”的防止性骚扰责任;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可以找法院撤销婚姻;防止高空抛物坠物,“物业要尽安全责任”。它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1949-2014年

我国曾四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种种原因导致无疾而终。

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8年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三审后,均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听取有关部门专家意见,并到地方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后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2019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其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认真审议了民法典草案,最终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结合上述图表,运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内容和过程所体现的道理。
(2)有人认为,良法乃善治之端,有了良法就能实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请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认识予以评析。
20-21高一下·湖南湘西·期末
知识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政治角度解读民法典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柱,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

下面是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历程。

1949-2014年我国曾于1954、1962、1979、2001四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种种原因导致无疾而终
2014-2016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基本遵循民法典草案起草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为参加单位
2017-2018年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经常委会二审、三审后,均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听取有关部门专家意见,并到地方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后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这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现。至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最终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结合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思考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民法典制定过程是科学立法的一个典范,请根据材料加以说明。
(2)《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据此,有人认为,良法乃善治之端,有了良法就能实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请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某校高一思想政治研学小组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结合《政治与法治》知识,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明“法典”内容,述“法典”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体现出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其中,“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见义勇为免责”“网店等虚拟财产可以继承”“自甘风险,自担责任”等内容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1)结合材料,简述民法典诞生的意义。

任务二:析立法过程,释“有机统一”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正式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于2018年12月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后简称“民法典草案”)。

2018年12月,“民法典草案”印发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地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为“民法典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建议。

2020年4月20日、21日,多次修改后的“民法典草案”提交本次全国人大审议,又进行了100多处修改。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最终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结合上述资料,简要阐释民法典的立法过程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任务三:倡全民守法,提普法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3)请为民法典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提两条合理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