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40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很多潮流玩具和文创产品的设计师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国风元素与潮流玩具相结合,设计出具有鲜明国风特色的潮玩文创产品,深受年轻群体青睐。

潮玩与传统意义的玩具不同,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潮玩市场,只有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潮玩文创,才更具魅力和生命力。比如,“考古盲盒”通过当下喜闻乐见的盲盒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把看似枯燥的“考古发掘”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探索;写有“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折扇让大家发现,原来雍正皇帝竟有如此的“网红”气质;巨饭文创设计的唐朝侍女系列的潮玩手办,向世人展示多元融合、极具开放性的盛唐文化,吸引了很多年轻拥趸们前来买单。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潮玩文创产品的成功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启示。

◆与创新中国共成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面塑造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实验。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


(2)高二某班围绕创新中国建设,以“新时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综合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围绕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①主题鲜明,形成论点,内在逻辑一致;②论据充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1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
知识点: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辩证否定的原理及方法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材料一   习近平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坚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特色,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同时,要创新表达方式。好的表达,可以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也可以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这样更容易捕获人心,赢得认同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材料三   “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此进行了调查:

受访对象留言

动画设计专业因为国潮风格在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顺应了时代审美的大一新生葛凯潮流,比如,将极具古代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与当下流行的服饰、食品和日奇用品结合在一起,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天津某高校大我周围的汉服爱好者,会查阅各种资料学习,都希望比别人多知道一点。三学生陈佳怡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努力。

厦门大学教授优秀文化是千百年来先辈智慧的结晶,必须传承并发扬光大。这里所说的黄合水优秀文化,不仅仅是一些符号、器物、技巧,更包括各种价值理念,比如廉洁奉公、尊老爱幼、推陈出新等。

……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概述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结合材料三,并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以“文化传统的和现代相遇”,为主题撰写一段留言。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与时代结合才能发展,文化与时代结合才会发挥巨大作用。

材料一   【文化继承创新,展现强大的思想伟力】

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理论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

材料二   【政治战略定位,助推辽宁发展新定位】

辽宁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辽宁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

辽宁,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经年岁月,炼生成红色“六地”了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红色标识。

新时代“六地”;努力将辽宁打造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

打造新时代“六地”既是落实中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是辽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融入和推动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辽宁省委要求,用辽宁红色“六地”文化助推辽宁新时代“六地”建设。进一步开发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成为辽宁文化建设与宣传重点。辽宁“六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集中凝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辽宁“六地”资源,能进一步提升“六地”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辽宁新时代“六地”的建设中去。

材料三   【经济文旅发力,展示辽宁经济新魅力】

2024年“五一”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2584.7万人次,同比增长61.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3亿元。其中,外省来辽游客780.6万人次。省内7家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0.52万人次。全省备案博物馆5天假期共接待观众超169万人次。

这次辽宁旅游火起来,是多种因素的叠加。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党和政府的关注,省文化和旅游厅锚定“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文体旅融合,推动文旅消费提速扩容。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五一”假日文旅市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检查督导安全生产和服务供给;整顿交通客运、停车和“宰客”等破坏旅游市场的行为,积极热情为游客全方位热情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克服人们对东北的错误认知。积极推出旅游形式,推动“跟着赛事游辽宁”“跟着演唱会游辽宁”“跟着美味游辽宁”“跟着红色游辽宁”。借着东北旅游东风,辽宁的旅游乘势而上。

(1)结合材料一,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和社会历史的本质的知识,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诞生历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结合新时代“六地”内容,分析新时代“六地”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联系多样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辽宁文旅”火出圈的可复制密码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以深耕红色“六地”,弘扬红色文化,助力新时代“六地”建设为主题,写一篇时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准确使用学科术语,200字左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推动文化与消费深度融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材料一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创造业大国和人口大国。2023年,我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我国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2023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5方面20项重点任务,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

(1)该行动方案的实施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这一作用的传导过程。

材料二   【在深度融合中激发自信】

已经持续了数年的国风消费热潮如今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云肩、马面裙等汉服元素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人穿在身上,非遗工坊里三五成群地聚集着观摩学习的年轻爱好者,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戏曲、歌舞受年轻人追捧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任何流量明星··中国青年用各种方式尽情释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式审美”的自信,他们从消费到主动推广、传承,正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中蓬勃的青春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重大创新项目《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显示,“90后”和“00后”持有高度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的人数比例在各代际之中最高。这可能与成长环境有关,相比于其他时代,“90后”和“0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见证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享受了物质增长、教育水平提升、城镇化带来的时代红利,因此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发展信心也会更强。

(2)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年轻人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唯一动因。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论语》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必完全苟同于对方;“同而不和”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附和别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据此,甲同学认为:“和而不同”是国与国正确的共处之道。乙同学认为:倡导“和而不同”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从甲、乙两名同学中任选一个人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①围绕论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20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