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2020年我国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我国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艰苦奋斗,改变贫穷命运,共建美好家园;帮助贫困地区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方面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对接市场需求,发展致富产业,加强对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在甘肃省贫困县,人们利用当地的特色佳肴牛肉拉面助力脱贫;在贵州省铜仁市,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旅游业,促使当地农民增收;在山西省北山晕村,古村小镇打起“影视基地+旅游”牌,乡亲们纷纷凭借“群众演员”一职寻求额外收入。.


(1)“开发式扶贫道路发挥了意识对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材料二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只有各国同气连声,共商生态保护大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能共享充满生机、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2020年9月,我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将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2)某中学思政社团准备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出一期黑板报,其中,时政评析栏目的标题是“中国以责任担当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负责该栏目的同学列出内容提要。
要求∶①围绕主题,内在逻辑一致;②论据充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1·河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国际关系民主化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哲学角度考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2020年我国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我国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艰苦奋斗,改变贫穷命运,共建美好家园;帮助贫困地区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方面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对接市场需求,发展致富产业,加强对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在甘肃省贫困县,人们利用当地的特色佳肴牛肉拉面助力脱贫;在贵州省铜仁市,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旅游业,促使当地农民增收;在山西省北山晕村,古村小镇打起“影视基地+旅游”牌,乡亲们纷纷凭借“群众演员”一职寻求额外收入。

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极大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国脱贫经验和脱贫故事开始走向世界。要把中国脱贫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要求讲清楚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民族文化、历史使命,阐释好当代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让世界读懂中国脱贫奇迹的“密码”;要求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采用国际化叙事方式,尊重不同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寻找中外文化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让中国声音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搭建传播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形式,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让当代中国更具魅力。


(1)“开发式扶贫道路发挥了意识对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把中国脱贫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
(3)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坚持物质脱贫,也要坚持文化脱贫。请你为解决偏远农村文化贫困问题提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2013年出访期间提出当今世界对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到 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从2017 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到 2020 年倡导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再到 2021 年 9 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需要各国坚定不移地共同抗疫;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应对;军事冲突、贫困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也需要全人类携手解决。


(1)结合材料一,用联系观的知识分析中国不断完善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因。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我们要坚持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的自然观: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发展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影响了我们当今的生态文明观,请你列举两个。

材料三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这是摆上“世界桌”的紧迫课题:如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如何定位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面对这些激荡全球的时代之问,中国作出了历史性回答——2020 年,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并倡议,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中国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重大贡献。


(3)结合材料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如何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或“如何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主题鲜明;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