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7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方向的群山之中,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石窟20多座,为后人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

20世纪上半叶,天龙山石窟惨遭盗凿,大量精品文物流失海外。这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的伤痛。在国内,遗存的是残缺的石窟,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在国外,展出的是孤独的造像,无法还原其在洞窟和林泉山水中美的意境,为让天龙山石窟“重见天日”,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多所高校、文博单位合作,历时六年,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了11座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

2019年7月,作为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成功在法国展出。2020年7月,展览云平台上线,海外流失文物以数字“虚拟”形式重现旧日盛颜。展览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创造了观众能够高度参与互动、沉浸体验、愉悦震撼的陈展方式,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展示了天龙山石窟被盗凿前的原貌,重现了美轮美奂的天龙山石窟艺术。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知识,分析成功举办“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2021·河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郦道元《水经注》描述其盛况云:“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于200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多年来,文物部门对云冈石窟一直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精心守护着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从上世纪70年代"三年修复工程"解决了云冈石窟稳定性问题,到109国道改线解决粉尘污染问题,再到近年来不间断的防水工程,云冈石窟的保护,正从文物本体逐渐走向数字化,迈开云冈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传承和保护云冈石窟文化的时代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文物部门是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云冈石窟文化的。
(3)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结合材料,请你就如何让云冈石窟活起来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55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事业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弘扬传播的崭新阶段,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敦煌研究院多年来始终遵循“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要义。2003年,《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出台。1987年,敦煌莫高窟列名为世界文化遗产。针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逐渐退化的现状,敦煌研究院逐步实施莫高窟全部文物的数字化储存。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对莫高窟的保护、传承和管理进行了探索研究,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保护理念和成功管理经验。敦煌研究院充分借助国内外合作的有利条件,建成一支多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为莫高窟的保护传承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敦煌研究院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为旅游开放创造条件。莫高窟自1979年正式开放以来,将保护贯穿于旅游开放的全过程。随着莫高窟的游客数量迅猛攀升,为了妥善解决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之间的矛盾,敦煌研究院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数字敦煌档案资源,将洞窟壁画、彩塑制作成数字电影。让游客先观看高清宽银幕电影,再到莫高窟实体适度观赏洞窟,做到石窟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双赢。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还通过数字敦煌使莫高窟文化艺术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出甘肃、走出国门,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近大众。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国家重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的原因,并说明敦煌研究院是如何加强对敦煌文化保护传承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