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

2020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国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内需上下更大功夫,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材料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我们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国家税务总局落实支持脱贫攻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强化扶贫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加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产业促脱贫、以发展促振兴,挖掘地方产业特色。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多举措强化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监管。

——针对尚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等短板弱项和剩余贫困人口,进一步制定专门帮扶方案,合力攻下最后“堡垒”。

材料三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鼓励大胆探索和合理质疑,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刘鹤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谈谈你对新发展格局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的知识,分析政府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为。
(3)某校高一年段开展以“科技自立自强”为题的演讲比赛,假如你是某班学生代表,请你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拟一份演讲提纲。(要求:①围绕主题,阐明观点;②至少3个论点,分点作答;③内在逻辑一致,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80-120字。)
20-21高一上·福建宁德·期末
知识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及内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经济角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材料一   图表1:2020年以来,历次会议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关内容的表述


时间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5.14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23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狠下功夫,提升国资战略引领能力水平,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努力发挥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和示范效应。
6.18陆家嘴论坛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上做的书面发言: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 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7.21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要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国内国际
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规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7.30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速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各地坚持新发展理念,将中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顶层设计认真落实到国家治理中。


概括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探索高海拔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改革创新向更深领域推进,赋予经济发展更强动力。西藏以深化土地改革为重点,农牧区综合改革取得突破。家庭农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逐步发挥其在农业农村改革中的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富民等方面综合发力,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经济活跃度不断提升,发展韧性更强。城乡收入差距在收窄,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西藏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经济结构,特色优势产业链条不断升级。以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高原生物、边贸物流、高新数字为代表的西藏特色产业,带有绿色发展基因,具有可持续性,持续推动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增强经济联动性。西藏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内大市场、人才库、资金池,发挥区位优势、通道优势、经贸合作优势,对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以来,西藏坚持“四个不摘”政策,保持现有帮扶工作体制不变、机制政策不断、力度不减,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深化,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健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产业提档升级、强化就业帮扶、加强金融惠民、加大消费帮扶、兜牢民生底线、激发内生动力等举措,有效实现了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西藏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立足自身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选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材料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演进。1987年的“沿海发展战略”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198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首提“立足国内需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国际大循环的里程碑;2006年国际大循环的思路转向国内外循环相协调;2020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推进双循环相互促进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抹亮色。

注:内循环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外循环就是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阐释我国确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性。

材料二   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进一步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通过挖掘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内外循环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2)有人认为,只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就能实现中国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结合材料二,请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撰写一篇小论文对以上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合乎逻辑;②学科用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00字左右。

材料三   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双循环”战略,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新命题。

2020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北京与有关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就相关党派团体今年开展的“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调研成果进行协商。在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纷纷建真言、谋良策,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众多重要、有益的参考。


(3)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双循环”战略部署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