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8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兵马俑如何在当代复活?

近十年间,单一的“文物复仿体系”摇身变作“联合开发、合作经营”;现存文创产品中,软萌硬核款款周到。“科技+文物”“动漫+文物”“一带一路”周边……从“符号直译”的表皮式到“功能转换”的骨架式,再到“意境诠释”的整合式,文物物质层面的活化渐次扩展为精神、行为层面的回暖。文创产品正从“含有传统文化概念的产品”发展为“自带故事光环的智者”。


◆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摘来制成琵琶酥……近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走红网络,受到了国内外网友的热捧。她的视频通过中国式的衣食住行,展现了浓浓的“中国味”“中国风”,让很多只存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繁简之争,你写汉字还是漢字?

繁体字支持者:繁体字能够保持书法美观性、便于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交流。简化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削弱了汉字的表意性,违反了“六书造字”的原则,不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简化字支持者:文字是承载意义的一套符号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辉煌成果,用简化字更能表达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尽管部分繁体字相比简化字确实是“去古未远”,但从便利书写和高效传播的角度看,简化字才是适宜的选择。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知识,谈谈你对汉字繁简之争的认识。
20-21高三上·山东东营·期末
知识点: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中华文明实证】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早期国家的形态,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实证。然而,其是否可归结为“文明”此前一直有争论。

中国的考古事业较西方国家起步晚,所以一些经验,评判标准,是西方在古埃及、古西亚、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上总结的。一些考古学家就此自然而然地将文字、城市和冶金技术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而良渚没有青铜器,遗址中虽发现了原始符号,但还不能认定为文字,所以对于良渚是否“达标”曾有争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实践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考察了四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对全国十余处区域聚落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研究团队从中提炼、归纳出了文明定义和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原创性的贡献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纵深推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科学性及时代价值。

【用活考古成果增强文化自信】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考古公开课》等文博探索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故宫口红”“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走红网络,考古这门冷学科,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公众的视野,考古人、博物馆人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青年学子崇拜的“偶像”和“网红”,多地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打卡地”。

(2)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考古人、博物馆人是如何用活考古成果,传承文明薪火的。

【创新公共考古实现良性对话】

材料三   公共考古是考古学的分支,它致力于考古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以公众为传播对象,通过公共考古活动与成果普及形成社会、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良性对话关系。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纪录片《考古中国》,掀起中国公共考古的热潮。但是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和环境转变,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公共考古电视节目方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3)运用创新思维,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成果的传播,让考古走向公众提两点具体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创新科技手段,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安全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
材料一 2017年12月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201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上,对2016年国家文物局联合五部门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中华文明”的相关内容阐释指出:“互联网+中华文明”目的是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度结合,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方式和思路,实现社会平等参与、自主进入市场、市场配置要素,让文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通过“互联网+文创产品和文物素材”的创新,开发具有传统元素、现代表达和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和终生教育提供更加精致和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此外我们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之路是开放、合作、共享之路,未来希望通过更多的平台,能使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更多的文博单位、更多的企业和院校能够紧密地合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海峡两岸和港澳各地人民间的交融、交互和联系。
材料二 2017年9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文物安全状况不断好转。但也要看到,保护文物安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当前文物遭受盗窃盗掘盗捞案件高发频发,“拆真建假”、文物建筑起火等事件屡禁不止,文物流通领域非法交易、非法收藏、拍假卖假乱象丛生,文物安全属地管理部门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监管缺失,执法机构队伍薄弱、管理不到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要严格落实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全社会参与,明晰社会力量进入文物领域的法律规制。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有效解决我国保护文物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了。央视点评她“讲好了中国故事”,新华社发表短评《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需要更多李子柒》。

出生在四川绵阳农村的90后李子柒,6岁丧父,后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14岁进城打工,8年后,得知奶奶病重,返回家乡守护奶奶。2016年初,李子柒开始制作生活短视频,展现田园诗般的农家生活,让城里人重温“家乡”的味道。2017年,李子柒被誉为年度“第一网红”。李子柒的作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她曾说“我自己一直很喜欢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年轻人的责任,我义不容辞。”为此,她学习和掌握传统工艺,无论是桃花酒、琵琶酥等美食,还是文房四宝、缫丝、刺绣等工艺,都按照古法流程,一步步精心制作。李子柒的作品跨越地域、超越语言,引发国内外观众广泛共鸣。外国网友评论:“她正在教我们认识我们所不了解的中国”“很想去中国看看”。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李子柒是如何成功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的。
(2)李子柒书写了从逆境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运用联系多样性的原理分析说明。
(3)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也不是流言“飞地”。请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角度各提一条促进和支持自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措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