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27
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森林覆盖率只有11.4%。自1962年,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使森林覆盖率达到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对遭受破坏的塞罕坝林场进行恢复,就是要恢复林场的结构和功能。林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人工种植品种选择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该群落的单位面积CO2吸收量显著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
(3)为了防治害虫,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来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
(4)塞罕坝林场的主要树种为针叶松,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毛虫。林场建设者提出了防治松毛虫的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施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投放松毛虫的天敌松毛虫寄生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福建福州·一模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人类活动也对生物群落产生了较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比较冻原生态系统和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冻原生态系统______
(2)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对该地区群落的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
(3)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森林覆盖率只有11.4%。自1962年,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使森林覆盖率达到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在对遭受破坏的塞罕坝林场进行恢复时,人工种植的品种应该选择具有______特性的本地物种。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该群落的单位面积CO2吸收量显著上升,原因是______
(4)前几年,某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当地的原始森林改造成了人造马尾松林。随后的几年中,该人造林受到松毛虫的侵害,且危害越来越严重。林场工作人员用农药物进行灭虫,但效果很难持久有效,原因是______。请提出一个能长久防止害虫种群爆发的措施,并说明理由:______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演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研究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峰。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