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473
为了研究拟南芥的基因A、B在减数分裂中的功能,研究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
(1)通过_________法将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插入到野生型(AABB)拟南芥基因组中,在含_________的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得到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单突变体。
(2)将上述得到的两种单突变体杂交得到F1,F1中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植株占_____。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F1分单株种植,收获F2单独统计,若F2中抗性:不抗性=15:1,则说明F1的基因型为_____, 其F2抗性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

(3)F2中各植株的茎叶相似,无法区分。为进一步筛选得到F2中的突变体纯合子,提取F2抗性植株的叶片DNA,分别用引物“P1+ P3”组合及“P2+P3”组合进行PCR,检测是否扩增,鉴定原理如下图所示。(插入T-DNA的A基因过大,不能完成PCR)若_________,则相应植株为抗性纯合子aa。依据同样的原理,可得到bb。
(4)下图为两种突变体拟南芥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据图推测,基因A和B的突变会导致减数分裂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19-20高三·北京石景山·期末
知识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PCR扩增的原理与过程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DNA序列D能在基因A表达的转移酶作用下,从序列D所在染色体的某个位置转移到其他位置,或随机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利用这一原理来构建稳定遗传的大豆突变体库。
(1)科研人员分别将序列D和基因A作为____________,插入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上,利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筛选得到转D植株和转A植株。
(2)将得到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中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占_________,则判断该植株为T-DNA单拷贝插入。继续种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种子,长成植株后进行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获得纯合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
(3)科研人员将纯合的转D植株与转A植株杂交,并根据转入两种植株中的DNA序列的差异,用PCR方法确定杂交是否成功,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F1植株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杂交组是杂交成功的,分析其他杂交组杂交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杂交成功的所有F1植株进行序列D检测,发现其位置均没有发生转移,推测序列D的转移只发生在
_________(填“体细胞”或“配子”)中,按照这种推测,如果让杂交成功的F1植株自交,理论上F2植株中序列D发生了位置转移的最多可占_________
(5)序列D随机转移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可以在F2植株中筛选得到多种突变体。让F2植株自交,应在F3中筛选出序列D和基因A为_____________的植株用作构建突变体库,原因是这种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NA序列D能在基因A表达的转移酶作用下,从序列D所在染色体的某个位置转移到其他位置,或随机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利用这一原理来构建稳定遗传的大豆突变体库。
(1)科研人员分别将序列D和基因A作为____________,插入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上,利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筛选得到转D植株和转A植株。
(2)将得到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中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占_________,则判断该植株为T-DNA单拷贝插入。继续种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种子,长成植株后进行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_________,可获得纯合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
(3)科研人员将纯合的转D植株与转A植株杂交,并根据转入两种植株中的DNA序列的差异,用PCR方法确定杂交是否成功,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F1植株编号为______的杂交组是杂交成功的,分析其他杂交组杂交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
(4)对杂交成功的所有F1植株进行序列D检测,发现其位置均没有发生转移,推测序列D的转移只发生在_________(填“体细胞”或“配子”)中,按照这种推测,如果让杂交成功的F1植株自交,理论上F2植株中序列D发生了位置转移的最多可占_________
(5)序列D随机转移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可以在F2植株中筛选得到多种突变体。让F2植株自交,应在F3中筛选出序列D和基因A为_________的植株用作构建突变体库,原因是这种植株_________
转座子是指能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DNA片段。Ac片段能编码转座酶,可自主移动。DS片段需在转座酶作用下,才可以从原来的位置上切离下来,然后随机插入到所在染色体的其他位置或其他染色体上。
(1)用________酶将DS片段构建在Ti质粒的T-DNA片段上,再用含有该重组质粒的________转化水稻,自交筛选获得DS-T-DNA纯合体(甲)。以同样方法获得Ac-T-DNA纯合体水稻(乙)。
(2)甲、乙杂交获得Ac/Ds双因子转座系统水稻,在其后代中筛选到一些淡绿叶突变体。利用淡绿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甲)进行系列杂交实验,________代获得野生型和淡绿叶水稻植株分别为442株和130株,分离比符合3:1,初步推测淡绿叶突变是单基因的________性突变。将442株野生型植株单株收获和播种,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________,则进一步确认上述推测。
(3)为进一步确定突变性状与Ds切离转座的相关性,设计6种引物(如图1),对上述572株子代的T-DNA进行Ds转座的PCR检测。
①检测原理:Ds未发生切离的DNA位点,通过引物________可得到400 bp的扩增产物;Ds 已发生切离的DNA位点通过引物________可得到870 bp的扩增产物。

②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2,据此判断________类型为淡绿叶突变体。若A类型:B类型:C类型=_______,则突变性状产生与Ds片段的切离转座有关。

(4)在水稻基因组的功能研究中,利用Ac/Ds双因子转座系统,发现Ds随机插入后获得突变表型的效率不到30%,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