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实验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7
豌豆常作模式生物用于遗传学研究。某科研小组进行豌豆育种实验,连续多年繁育一种优良豌豆种子,为保证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执行自花传粉,并保障豌豆花被无破损现象。在繁育过程中发现一株早花变异植株,为研究其变异的来源,收获其种子开展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认为该变异的来源大概率不是基因重组,原因是豌豆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具有______的优点。
(2)另有科研人员取其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观察处于______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也排除了染色体变异:最后,科研人员认定此变异最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
(3)为确定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科研小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P

F1

F2

母本(♀)

父本(♂)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91

0

62

19

早花

野生型

90

0

61

18

该过程做了正反交实验,不但可以排除______遗传,还可证明该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相应基因用a表示)。
(4)查资料发现豌豆2号染色体上基因N(Nat3)突变为n可导致早花。为确定上述早花突变体的突变基因a和基因n的关系,现将该早花突变体与基因型为nn(其它基因与野生型相同)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
①若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则上述突变基因a和n可能是相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
③若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2024·辽宁丹东·一模
知识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定方法问题基因突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拟南芥(n=10),十字花科植物,雌雄同株,从发芽到开花约4~6周,结实率高,常作模式生物用于遗传学研究。某科研小组种植了一批拟南芥种子,发现一株早花突变体植株,收获其种子,并开展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优点是_______。将收获的突变体种子种下去,后代仍为早花性状,说明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
(2)拟南芥一般自交繁殖,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纯合体,说明该新性状的出现可能是_______导致的。接着科研小组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可观察处于_______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否正常,以排除染色体变异。
(3)为确定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科研小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PF1F2
母本(♀)父本(♂)野生型早花野生型早花
野生型早花9106219
早花野生型9006118
该过程做了正反交实验,首先可以排除_______遗传,进而还可证明该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
(4)查阅资料发现拟南芥2号染色体上基因N(Nat3)突变为n可导致早花。为确定上述早花突变体的突变基因a和基因n的关系,现将该早花突变体与基因型为nn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1和F2的表型和比例。
①若_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_,则上述突变基因a和n可能是相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
③若_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拟南芥(n=10),十字花科植物,雌雄同株,从发芽到开花约4-6周,结实率高,常作模式生物用于遗传学研究。某科研小组种植了一批拟南芥种子,发现一株早花突变体植株,收获其种子,并开展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一般自交繁殖,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纯合体,说明该新性状的出现可能是_____导致的。接着科研小组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可观察处于_____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否正常,以排除染色体变异。
(2)为确定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科研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PF1F2
母本(♀)父本(♂)野生型早花野生型早花
野生型早花。9106219
早花野生型9006118

该过程做了正反交实验,首先可以排除_____遗传,进而还可证明该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
(3)查阅资料发现拟南芥2号染色体上基因N(Nat3)突变为n可导致早花。为确定上述(题干中)早花突变体的突变基因(a)和Nat3基因的关系,现将该早花突变体与基因型为nn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1和F2的表现型和比例。
①若F1全为野生型,且F2野生型:突变型=9:7,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_____上。
②若_____,则上述突变基因a和n可能是相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
③若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拟南芥(n=10),十字花科植物,雌雄同株,从发芽到开花约4-6周,结实率高,常作模式生物用于遗传学研究。某科研小组种植了一批拟南芥种子,发现一株早花突变体植株,收获其种子,并开展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优点是__________。将收获的突变体种子种下去,后代仍为早花性状,说明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
(2)拟南芥一般自交繁殖,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纯合体,说明该新性状的出现可能是__________导致的。接着科研小组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可观察处于__________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否正常,以排除染色体变异。
(3)为确定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科研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P

F1

F2

母本(♀)

父本(♂)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91

0

62

19

早花

野生型

90

0

61

18


该过程做了正反交实验,首先可以排除_________遗传,进而还可证明该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
(4)查阅资料发现拟南芥2号染色体上基因N(Nat3)突变为n可导致早花。为确定上述早花突变体的突变基因(a)和Nat3基因的关系,现将该早花突变体与基因型为nn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1和F2的表现型和比例。
①若F1全为野生型,且F2野生型:突变型=9:7,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____________上。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突变基因a和n可能是相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