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实验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8
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物种丰富,乔木就分几个层次,乔木之下又有灌木层、草本层等,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林下的很多草本植物,如芭蕉、海芋等均长有巨大的叶片,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推测这些植物叶绿体大小和颜色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传粉是植物繁殖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热带雨林90%以上开花植物依赖动物传粉,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热带雨林中___________的自然环境长期选择的结果。
(3)研究发现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在植物花蜜中广泛存在,花蜜中的糖类、氨基酸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___________(营养物质)的同时,其形成的高渗、低氧环境也对微生物起到了选择作用。花蜜微生物代谢产生多种物质,包括一些挥发性成分,由此推测,自然界的“花气味”由___________的气味混合而成。
(4)研究发现,植物X花朵中的微生物菌群能代谢产生挥发性物质A,研究人员用仿真花模拟某X植物花朵做相关诱导实验,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组别实验材料添加成分视频记录结果计数
(有效访问)
对照组X植物仿真花各50
支,野外分布安排
应为①
传粉昆虫
访问情况

实验组一定量的含有
挥发性物
质A的人工花蜜

表格中①应为____________,便于后期分辨计数;②应为___________。研究人员记录并统计了植物X两种主要的传粉昆虫a和b的访问比率,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写出传粉昆虫a访问比率的计算方式:___________。据图可知,挥发性物质A能促进花朵吸引传粉者。试从生态系统信息类型的角度分析两种昆虫访问比率有明显差异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植物、花蜜微生物和传粉昆虫在相互作用中协同进化,这个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2024高三下·江苏淮安·专题练习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功能群落的主要类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花蜜微生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
90%的开花植物依赖动物传粉,富含糖类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花蜜是植物为传粉者提供的最常见报酬,然而传粉者并不是从花蜜中受益的唯一生物类群,大量研究发现,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在花蜜中广泛存在。一般认为开花植物的原始花蜜是无菌的,由外界生物(主要是传粉者)或非生物载体(空气、雨水等)将微生物传播接种到花蜜中,并在其中形成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和传粉者在花蜜微环境中相互作用。作为重要的传播载体,传粉者的种类和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花蜜微生物的发生率和丰度,传粉者采集花蜜时会带走微生物代谢累积的有害物质,并促进植物蜜腺分泌新鲜花蜜,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花气味”由植物自身释放的挥发物及花蜜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物两部分组成。研究者进行假花(模拟植物A花朵)诱导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添加含有四种主要挥发性物质的人工花蜜,结果如图。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A花朵中的优势菌群均具有代谢产生上述挥发物质的能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提高花蜜温度,促进花气味分子挥发的同时又为传粉昆虫在早春等寒冷季节提供了一份额外的热量报酬;也可以通过改变花蜜中糖和氨基酸的组成及浓度进而调节花蜜的味道;微生物还可以作为传粉者肠道菌群的成分影响传粉者的健康,并最终影响传粉者的访花行为。

传粉是植物繁殖的关键环节,探究花蜜微生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花蜜中的糖类、氨基酸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________的同时,其形成的高渗、低氧环境也对微生物起到了________作用,这是造成花蜜微生物种类简单的主要原因之一。
(2)花气味物质与传粉昆虫触角上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刺激嗅觉感受神经元产生________,并将信号传递到嗅觉中枢影响昆虫的访花行为。假花诱导实验中,对照组应添加________,据图可知,________
(3)对于花蜜微生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解正确的选项有________
a.不同花蜜微生物均促进传粉者的访花行为,不同传粉者均促进花蜜微生物的生长
b.花蜜微生物在吸引传粉者的同时,也需要借助传粉者的访问来实现其种群扩散
c.传粉者的活动可能改变花蜜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进而影响其群落演替
d.传粉者与花蜜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这不利于各自种群的发展
(4)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角度,概述花蜜微生物发出的信息如何通过传粉者促进植物种群的繁衍________
土壤中存在细菌、真菌和线虫等生物,它们的关系十分复杂,线虫可以细菌为食,真菌可产生菌丝陷阱包裹并杀死线虫。土壤中的线虫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可作为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真菌和线虫等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若要调查线虫的种类和数量,需从土壤中分离并提取线虫,然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对观察到的线虫进行____
(2)富含尿素的土壤中能检测出较多的菌丝陷阱,研究者推测尿素可诱导菌丝陷阱的形成。为研究尿素诱导菌丝陷阱形成的机制,研究者利用尿素及其分解产物氨分别处理野生型真菌和尿素分解酶基因功能丧失的真菌突变体,检测菌丝陷阱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结合上述信息,推测____,从而诱导菌丝陷阱的产生。

   

(3)线虫产生蛔甙作为____信号以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真菌可感知该信号,从而形成菌丝陷阱,由此可见,信息可以____,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土壤中细菌的精氨酸酶可催化尿素产生,该酶的表达量与线虫取食频率呈正比。综合上述信息,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线虫之间的关系,解释线虫数量相对稳定的机制:一方面线虫对细菌的捕食增加时,____;另一方面线虫捕食细菌后数量增加,可____;两者共同诱导____,从而反馈调节线虫的数量。
(5)自然界中不乏类似于上述土壤微生物与线虫间的关系。下列事例与上述机制最相似的是____
a. 食草昆虫啃食植物叶片后,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肉食性昆虫
b. 白蚁在巢穴中通过排出粪便供养细菌,从而抑制寄生真菌的生存和传播
c. 虫媒传粉的植物,花朵中蜜腺分泌含糖量较高的蜜露吸引昆虫来进行传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