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64
类病斑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外界病原菌侵染情况下,植物局部组织自发形成坏死斑的突变体,坏死斑的产生基本不影响植株生长,反而会增强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
(1)将某野生型粳稻品种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类病斑突变体,收获突变体种子,在温室内种植,随着植株叶片发育逐渐出现坏死斑直至布满叶片,收获种子,连续多年种植,其植株叶片均产生该坏死斑,表明该类坏死斑表型可以________
(2)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________产生的F1植株表型均一致,且F1自交得到的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表明突变体的坏死斑表型受常染色体上的________控制。
(3)对F2群体中148个隐性植株和________进行序列分析,发现1号染色体上A基因的非模板链发生了单碱基突变,如下图所示,据此推测突变体出现坏死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起始密码子;CAA——谷氨酰胺;GAA——谷氨酸;CUU——亮氨酸;UAA——终止密码子;AUU——异亮氨酸)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遗传信息的翻译基因突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在叶片或叶鞘上形成类似于病斑的斑点,研究斑点叶突变体对揭示植物的抗病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斑点叶突变体s1和s2,分别同野生型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群体
野生型株数突变型株数
s1 × 野生型野生型17156
s2 × 野生型野生型19868

说明突变性状由单一____________性基因控制。
(2)在s1突变位点的上、下游设计引物,PCR扩增后测序,如下图所示:

s1发生的碱基替换是____________
(3)与野生型相比,s2突变位点具有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PCR获得的对应DNA片段用该限制酶处理后电泳,s2的条带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__

(4)结合突变位点进一步分析,s1和s2是水稻E基因突变所致,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__性。s1突变使得转录产物加工形成的mRNA编码区域多出4个碱基,从而造成____________。s2突变导致E蛋白中一个苯丙氨酸变成半胱氨酸,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UUC;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UGU、UGC,推知s2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为____________
(5)水稻患白叶枯病时会在叶片上出现病斑,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为研究s1、s2突变体是否具有抗白叶枯病的性状,设计了如下实验:从每株s1、s2突变体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全部展开叶片各1片,接种白叶枯病菌,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病斑的长度。请评价此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6)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预防白叶枯病的方法。_________
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_________变为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基因M在细胞中最多有_________个。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出现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出现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2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有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各种不同表现型的植株可供选择进行杂交实验,为探究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请你完善实验设计,并进行结果分析(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
第一步:让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株杂交,收获种子并种植,
第二步: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分析: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则说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基因组成为图丙所示
水稻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育种工作者发现一株水稻突变体S(正常为野生型)该突变体花粉粒数目减少,部分花粉粒败育。为研究突变基因的遗传特点和分子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

杂交Ⅰ

突变体S♂×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171   突变型57

杂交Ⅱ

突变型S♀×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155   突变型51


(1)据上表结果分析,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发现野生稻品种甲7号染色体上具有抗病基因M,突变体乙染色体相应位置为隐性基因,将甲、乙杂交,F1自交,用PCR方法检测F2群体中植株的基因型,发现不同基因型个体数如下:MM有65株,Mm有78株,mm有11株。Fl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而带有m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含m的花粉有__________不育。
(2)SSR是DNA分子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单位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的SR重复次数不同,因此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研究者利用水稻3号、4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进行PCR扩增,对野生型和突变体S杂交后代的SSR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判断,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_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F2中突变体的4号染色体SSR扩增结果应有__________种,且比例为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突变体S的R5基因起始密码子对应的ATG上游30bp处,有1214bp序列插入,R5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存在高温响应元件及大量光响应元件(“响应元件是启动子内的一段DNA序列,与特异的转录因子结合,调控基因的转录),这说明其表达可能受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请推测突变体S花粉数目减少,部分花粉败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分离到两种纯合雄性不育水稻(分别用株系N、株系R表示),这两种株系的不育性状各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为隐性突变所致。研究表明株系R经低温处理可以恢复育性。请利用株系N、R设计杂交实验来推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写出实验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