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困难0.15 引用5 组卷300
通过对纯合野生型品系水稻(野生型1)诱变得到纯合野生型品系子代水稻(野生型2)和一株白纹叶的突变体,经鉴定发现白纹叶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为准确定位突变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位置,用野生型1与突变体水稻杂交并连续自交,得到多株野生型和突变型水稻,该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检测不同植株6号染色体上多个相同位点的碱基,按位点在染色体上的顺序排列结果如下表所示,两位点间的片段可能发生交换。

植株\位点

野生型亲本

C/C

C/C

C/C

C/C

C/C

突变型亲本

T/T

T/T

T/T

T/T

T/T

野生型子代Ⅰ

T/T

T/T

C/C

C/C

C/C

野生型子代Ⅱ

C/T

C/T

C/T

C/T

T/T

突变型子代

C/T

T/T

T/T

T/T

C/C

(示例:C/T表示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一条DNA上为G-C碱基对,另一条为A-T碱基对)
(1)白纹叶表型由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应位于6号染色体位点__________之间。
(2)为检测该基因产生的原因,现分别提取突变型水稻、野生型1和野生型2的DNA用限制酶切割,电泳后用特异性核酸探针检测相关基因,结果如图所示。对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对比,发现750bp和100bp的序列为6号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A,a),850bp和200bp的片段为5号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B,b),且750bp的片段和850bp的片段有650bp的序列相同。将野生型1和突变体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F2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15:1。

①突变基因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若让野生型2和突变体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F2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F2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若让野生型1和野生型2杂交产生F1,F1自交后代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突变体出现,原因是__________。野生型2发生了突变,表型仍然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
2024·山东潍坊·二模
知识点: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基因突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控制,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了两种由野生型产生的突变体1和突变体2。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体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体1连续自交3代,F3成年植株中绿色叶植株占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1的编码序列(非模板链)第721位碱基改变,由5'-GGAGACG-3'变为5'-GGATACG-3',导致第______________位氨基酸突变为______________。(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U 天冬氨酸;AUA异亮氨酸;UAC酪氨酸;CAU 组氨酸;UAG 终止密码子)
(3)由基因C突变为C1后,基因序列上多了一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限制酶能断开磷酸二酯键,能将一个 DNA 分子切开形成两个DNA分子)。从不同品种水稻的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得到如图所示的三个结果(bp指碱基对,为DNA分子长度单位;电泳条带位置指示不同长度的DNA片段;M表示标准DNA片段,起对照作用)。若取样对象是野生型,则其结果应为图中____________;若取样对象是突变体1的成熟个体,则其结果应为图中____________。(填“Ⅰ”、“Ⅱ”或“Ⅲ”)。

   
(4)突变体2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变基因C2所致。现用突变体2与突变体1杂交,若突变体2的产生属于显性突变,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若突变体2的产生属于隐性突变,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为阐明水稻(自花传粉植物)颖花发育的遗传机制,科研人员通过射线辐照野生型水稻,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内颖完全退化的品系突变体A和突变体B,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突变体A和突变体B的育种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育种方式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突变体A和突变体B分别与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均为野生型∶内颖部分退化∶内颖完全退化=1∶2∶1。可推测两种突变体的形成均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突变的结果,若F2进行自由交配,则后代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将突变体A与突变体B杂交,F1表现为内颖部分退化,说明两种突变体是由_______(填“不同”或“相同”)基因突变所致。为进一步研究两种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取F1自交,若F2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种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若F2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种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B的突变基因与野生型(B)基因均为600bp。为了探究突变体B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dC)处理突变体B,对照组不做处理,若检测结果为____________,则说明突变体B出现的原因是B基因启动子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转录过程。
(5)SNP是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某些SNP在个体间差异稳定,可作为DNA上特定位置的遗传标记。已知突变体甲和野生型水稻的Ⅱ号和Ⅲ号染色体上的SNP如图所示,为确定突变体甲的突变基因位于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不考虑互换)。将突变体甲(SNPm)和野生型(SNPB)进行杂交,得到的F1植株自交。检测F2中全部内颖完全退化个体的SNP,若SNP1和SNP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突变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
对某二倍体野生型水稻品种WT(野生型基因均用“+”表示)进行人工诱变处理,获得A1、A2、A3三种穗长隐性突变体(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已知三个突变体基因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从A1突变体中克隆出了关键基因a1。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表达产物后发现,a1基因是WT水稻的+基因内插入一个654bp(碱基对)片段形成的,可知a1基因与+基因互为_______,且a1基因表达的肽链长度比+基因表达的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2)为进一步探究a1基因的成因,对+基因和a1基因进行了测序,据此设计出一对引物,分别对WT、A1突变体的核基因组DNA进行PCR,相关产物的凝胶电泳结果如图,其他染色体的DNA均没有产物。据图可推测a1基因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
   
(3)为了探究三种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在该对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现设计如下两两杂交的实验,结果如下,不考虑交叉互换等变异发生。   

在下图中画出+基因和a1、a2、a3基因的可能位置关系_______(注:竖线表示2条9号染色体的DNA,小圆点表示相应基因出现的可能位置)。   

结合上述结果,若将A1与A2杂交产生的F1野生型水稻自交,F2出现野生型:突变体=_______;若a2基因位于其它染色体上,则将A1与A2杂交产生的F1野生型水稻自交,F2出现野生型:突变体=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