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395
红树林湿地是大陆和海洋间的生态过渡带。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部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核心是红树林群落修复,修复模式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树林群落修复首先应退塘还湿,修复过程中往往需要筛选乡土树种进行种植,这些植物的根系应具有______等特点,该种选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2)配置群落结构时应稀疏种植红树,为后期红树林的自然修复提供_____;在浅水区域的红树林间隙还可种植多种本地挺水植物,营造多样化水生生境,其目的是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
(3)红树林湿地所处地理位置独特,湿地沉积物中有机氮含量较高,氮循环主要过程如图2所示。

①螃蟹等底栖动物的穴居活动可加速有机氮矿化,其原因可能有____
②土壤中的硝化细菌与氮循环密切相关,可利用_____释放出的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糖类。
③红树主要吸收土壤中的___等含氮无机盐;若湿地中氮元素过量会造成富营养化,而图中的___作用可使湿地“脱氮”。
④湿地土壤是产生温室气体N2O 的主要场所,人类的______等活动会增加N2O的排放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4·江苏·模拟预测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红树林湿地是大陆和海洋间的生态过渡带。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部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修复的核心是红树林群落修复。回答下列问题:
(1)红树林群落修复首先应退塘还湿,修复过程中往往需要筛选乡土树种进行种植,并且间植挺水植物,该种选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配置群落结构时应稀疏种植红树,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3)红树林湿地所处地理位置独特,湿地沉积物中有机氮含量较高,氮循环主要过程如图所示。

①土壤中的硝化细菌与氮循环密切相关,可利用___________释放出的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糖类。
②若湿地中氮元素过量会造成富营养化,而图中的__________作用可使湿地“脱氮”。
(4)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发现有一种非本地植物A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域也逐步稳定扩大,疑似为生态入侵,推测该湿地中的氮元素对其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为验证该推测,科研人员探究了氮元素(用铵态氮处理,单位:mmol·L-1)对A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部分结果如下图(对照组用10mmol·L-1铵态氮处理)所示。

①实验结果表明,A植物能成功入侵的机制是_________,从而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
②相关部门接收到有关A植物的举报信息后,一般采取的措施为在其种子成熟前连根拔出,分析其原因为_________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红树林是“蓝碳”生产的重要部分,也是鸟类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栖息地。由于生态阻隔、水环境污染等,很多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红树林碳汇功能强大,CO₂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2)红树林中的鸟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红树林湿地对废水具有较大的净化能力,但大量污水排入红树林后,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说明__________
(4)科研人员为筛选适合修复镉(Cd)污染的植物,以Cd 污染的土壤为培养基质,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比较籽粒苋、龙葵、商陆这 3 种植物对土壤的修复性能。相关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植物名称

Cd含量/(mg·kg⁻¹)

转运系数

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

籽粒苋

46.60

22.59

0.48

龙葵

16.61

41.39

2.49

商陆

7.87

9.12

1.16

注:转运系数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金属含量与地下部分的金属含量的比值。
①分析以上结果可知,Cd 污染修复效果最好的植物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若要采用及时收割地上部分并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以达到修复目的,则选择的最佳植物为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