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54
拟南芥是公认的模型植物,植物科研的“小白鼠”。拟南芥的果实为长角果,成熟时果荚会开裂并释放种子。科研人员就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利用T-DNA插入的方法,获得3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纯合体甲、乙、丙。其中突变体甲是T-DNA插入到M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M酶活性丧失。M基因由于T-DNA的插入突变为m基因,此过程是基因突变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经检测突变体乙是T-DNA插入到E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E酶活性丧失;突变体丙的M酶和E酶活性均丧失。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一

甲×丙→F1

F1与F1'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乙×丙→F1'

杂交组合二

甲×乙→F1

F1与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①由杂交组合一,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出M、m与E、e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让杂交组合二的F1自交,F2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________
(3)现有另一突变体丁,其果荚开裂程度为中等开裂(介于完全开裂与不开裂之间)。经检测其M和E基因均正常,由另一个基因F突变成f基因引起;检测其开裂区细胞内M酶和E酶的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推测果荚中等开裂的原因是f基因________________
2024·广西·模拟预测
知识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果荚开裂并释放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途径。模式植物拟南芥果荚的开裂与传统油料作物具有相似的调控机制。研究者对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
(1)植物果荚开裂区域细胞的细胞壁在_________等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导致果荚开裂。野生型拟南芥果荚成熟后会完全开裂,以便种子传播。
(2)研究者通过筛选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两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体甲和乙。检测发现突变体甲的M酶活性丧失,推测编码M酶的M基因由于插入T-DNA,突变为m基因。研究者利用不同的引物对,分别进行PCR,检测野生型拟南芥及突变体甲的基因型,结果如图1所示,验证了上述推测。在图2中标出引物1、2的位置及方向_________

注:完整的T-DNA长度过大,不能完成PCR扩增
(3)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乙的E酶活性丧失。另有一突变体丙的果荚开裂程度介于不开裂与完全开裂之间(中等开裂)。突变体乙、丙的果荚开裂程度分别由E/e、A/a基因控制。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比例
乙×丙完全开裂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9:3:4
甲×丙完全开裂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2:1:1
图3为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基因M、m的位置已标出,在图3中标出基因E/e、A/a可能的位置_________。据上述信息,预测甲与乙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4)研究者检测了野生型及突变体丙体内E基因及M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数据推测突变体丙果荚开裂程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
果荚开裂并释放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对模式植物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果荚开裂区域细胞的细胞壁在____________等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导致果荚开裂。野生型拟南芥果荚成熟后会完全开裂,以便种子传播。
(2)研究者通过筛选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两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纯合体甲和乙。检测发现突变体甲的M酶活性丧失,推测编码M酶的M基因由于T-DNA插入其中,突变为m基因。M基因突变为m基因的过程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乙的E酶活性丧失。另有一突变体丙的果荚开裂程度介于不开裂与完全开裂之间(中等开裂)。突变体乙、丙的果荚开裂程度分别由E/e、A/a基因控制。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比例

乙×丙

完全开裂

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9:3:4

甲×丙

完全开裂

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2:1:1

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用A/a、E/e、M/m表示),乙和丙杂交实验的F2中不开裂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用A/a、E/e、M/m表示);
②乙和丙杂交实验F2中突变体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F2中中等开裂个体与不开裂个体杂交,杂交后代中中等开裂个体占___________
③如图为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基因M、m的位置已标出,在图中标出基因E/e、A/a可能的位置___________

   

④据上述信息,预测甲与乙杂交得到F1,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4)研究者检测了野生型及突变体丙体内E基因及M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图2数据推测突变体丙果荚开裂程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导致果荚开裂区域细胞的细胞壁降解不完全,开裂程度下降。
果荚开裂并释放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途径。模式植物拟南芥果荚的开裂与传统油料作物具有相似的调控机制。研究者对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
(1)植物果荚开裂区域细胞的细胞壁在_______________等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导致果荚开裂。野生型拟南芥果荚成熟后会完全开裂,以便种子传播。
(2)研究者通过筛选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两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体甲和乙。检测发现突变体甲的M酶活性丧失,推测编码M酶的M基因由于插入T-DNA,突变为m基因。研究者利用不同的引物对,分别进行PCR,检测野生型拟南芥及突变体甲的基因型,结果如图1 所示,验证了上述推测。在图2中标出引物1、2的位置及方向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乙的E酶活性丧失。另有一突变体丙的果荚开裂程度介于不开裂与完全开裂之间(中等开裂)。突变体乙、丙的果荚开裂程度分别由E/e、A/a基因控制。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比例

×

完全开裂

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9:3:4

×

完全开裂

完全开裂:中等开裂:不开裂=2:1:1


图3为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基因M、m的位置已标出,在图3中标出基因E/e、A/a可能的位置________

据上述信息,预测甲与乙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4)突变体丙体内的A蛋白缺失。为确定A蛋白的功能,研究者检测了野生型及突变体丙体内E基因及M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数据推测A蛋白的功能是_________,突变体丙果荚开裂程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