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3
近年来,某地山中的林木常遭到山鼠的危害,而山下石榴园也常遭遇黄蓟马(一种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林业和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
(1)下列属于山鼠种群数量特征的有____(填序号)
①空间结构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⑥生态位
(2)现运用标志重捕法对3公顷石榴园内的山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90只,标记后放回。重捕数为50只,其中带标记个体数为10只,由于操作不当,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死亡2只,则石榴园内的山鼠密度约为____只/公顷。
(3)对于石榴园中的黄蓟马,技术人员通过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的方法来降低种群数量,其原理是____
(4)黄蓟马危害的高峰期是5-9月,成虫冬天一般会全部死亡。据此分析影响黄蓟马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属于____制约因素。
(5)科研人员设定了两个种群模型:一是具有较低的进攻性行为,能相互容忍,繁殖力较高,可能有留居的倾向(型);二是具有较高的进攻性行为,其繁殖力比较低,可能有外迁的倾向(II型)。当山鼠种群密度大约在K/2时,其种群模型最可能为____型,判断的理由是____
23-24高二上·广东潮州·期末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年来,某地山中的林木常遭到山鼠的危害,而山下石榴园也常遭遇黄蓟马(一种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林业和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
(1)山鼠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________等数量特征的影响。
(2)对于鼠害比较严重的山林,管理人员通常先使用药物灭鼠,其目的是迅速降低山鼠的数量,减轻危害。而对于石榴园中的黄蓟马,技术人员则通过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的方法来降低种群数量,其原理是____
(3)现运用标志重捕法对2公顷石榴园内的山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80只,标记后放回。重捕数为60只,其中带标记个体数为10只,由于操作不当,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死亡2只,则石榴园内的山鼠密度约为____只/公顷。
(4)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理论主要有外源性调节理论和内源性调节理论。外源性调节理论主要包括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内源性调节理论涉及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
①黄蓟马危害的高峰期是5~9月,成虫冬天一般会全部死亡。据此分析影响黄蓟马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该因素的影响过程主要归属于____调节理论的范畴。
②科研人员设定了两个种群模型:一是具有较低的进攻性行为,能相互容忍,繁殖力较高,可能有留居的倾向(Ⅰ型);二是具有较高的进攻性行为,其繁殖力比较低,可能有外迁的倾向(Ⅱ型)。当山鼠种群密度接近K值时,其种群模型最可能为____型,判断的理由是____
近年来,某地山中的林木常遭到山鼠的危害,而山下石榴园也常遭遇黄蓟马(一种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林业和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
(1)山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______等数量特征的影响。
(2)对于鼠害比较严重的山林,管理人员通常先使用药物灭鼠,其目的是____。而对于石榴园中的黄蓟马,技术人员则通过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的方法来降低种群数量,其原理是___
(3)现运用标志重捕法对1公顷石榴园内的山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80只,标记后放回。重捕数为60只,其中带标记个体数为10只,由于操作不当,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死亡2只,则石榴园内的山鼠密度约为____只/公顷。
(4)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理论主要有外源性调节理论和内源性调节理论。外源性调节理论主要包括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内源性调节理论涉及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
①黄蓟马危害的高峰期是5~9月,成虫冬天一般会全部死亡。据此分析影响黄蓟马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该因素的影响过程主要归属于______调节理论的范畴。
②科研人员设定了两个种群模型:一是具有较低的进攻性行为,能相互容忍,繁殖力较高,可能有留居的倾向(Ⅰ型);二是具有较高的进攻性行为,其繁殖力比较低,可能有外迁的倾向(Ⅱ型)。当山鼠种群密度接近K值时,其种群模型最可能为____型,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近年来,某地山中的林木常遭到山鼠的危害,而山下石榴园也常遭遇黄蓟马(一种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林业和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
(1)山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__________等数量特征的影响。
(2)对于鼠害比较严重的山林,管理人员使用药物灭鼠,该方法属于_____防治。而对于石榴园中的黄蓟马,技术人员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的方法来降低种群数量,其原理是_____
(3)现运用标记重捕法对1公顷石榴园内的山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80只,标记后放回。若标记个体在重捕前死亡5只,但由于繁殖因素,山鼠的总数仍保持不变,重抽数为60只,其中标记个体为10只,由于操作不当,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死亡2只,则石榴园内的山鼠密度约为_____只/公倾。
(4)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理论主要有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和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主要包括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涉及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
①黄蓟马危害的高峰期是5~9月,成虫冬天一般会全部死亡。据此分析影响黄蓟马种群数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该因素的影响过程主要归属于_____调节理论的范畴。
②科研人员设定了两个种群模型:一是具有较低的进攻性行为,能相互容忍,繁殖力较高、可能有留居的倾向(I型);二是具有较高的进攻性行为,其繁殖力比较低,可能有外迁的倾向(Ⅱ型)。当山鼠种群密度接近K值时,其种群模型最可能为_____型,判断的理由是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