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实验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25
植物叶片颜色变黄会影响光合速率。黄瓜是雌雄同株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植物。某研究人员在培育的黄瓜中发现一叶色基因突变体甲,表现为苗期黄,突变体甲与野生型黄瓜正反交得到的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所得F2植株有1/4表现为苗期黄。回答下列问题:
(1)苗期黄和野生型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为隐性性状。
(2)突变体甲与野生型黄瓜正反交时,若甲作母本,则应对甲进行的操作是____
(3)在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许多简单重复序列(SSR),其两端的序列高度保守(指在不同生物体中非常相似),但核心序列的重复数目存在不同,因此SSR可作为基因定位的遗传标记。现分别提取突变体甲、野生型、F1、F2野生型、F2苗期黄植株的DNA样本,根据SSR两端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不同样本中的SSR遗传标记,电泳结果如图。

若用A/a表示叶色基因,据图判断A基因位于____号染色体上(不考虑变异),理由是____
(4)黄瓜植株的蛋白质含量高低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一株隐性突变体乙,表现为“低蛋白含量”,请利用突变体甲和乙设计遗传实验探究叶色基因和蛋白质含量基因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①实验思路:第一步:选择____进行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第二步: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②预期实验结果: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则叶色基因和蛋白质含量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则叶色基因和蛋白质含量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5)若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苗期黄个体在幼苗阶段有50%概率会死亡,则(4)中F2成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
2024·湖北黄冈·模拟预测
知识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基因连锁与交换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定方法问题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植物叶片颜色变黄会影响光合速率。叶片颜色变黄的机制是作物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
(1)叶片变黄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__________,导致色素代谢系统中关键酶活性改变,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2)中国农科院在培育的黄瓜(雌雄同株,单性花)中发现一叶色突变体甲,表现为“苗期黄”。甲与野生型黄瓜正反交的F,均为野生型,F1自交,F2植株表现苗期黄的比例为1/4,仅从实验结果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该研究设计正反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发现另一叶色黄化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表现为“心叶黄”。杂交实验证明这两种黄叶突变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请用遗传图解阐释该杂交过程及结果(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
(4)SSR是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性短核苷酸序列,可作为基因定位的遗传标记。取(2)中F2代绿、黄植株各100株,提取DNA并将表现型一致的植株DNA混合。PCR扩增不同样本的SSR遗传标记,电泳结果如图1

据F2苗期黄植株混合DNA未检测出SSR-B判断:苗期黄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其理由是__________
(5)为进一步验证(3)的结论,选择6号染色体上的另一SSR设计引物。对(2)中F2突变体100株进行SSR扩增,结果如图2;用突变体乙重复(2)的操作,对获得的F2突变体100株进行SSR扩增,结果如图3。图2和图3结果是否支持(3)的结论?请阐述理由。
植物叶片颜色变黄会影响光合速率。叶片颜色变黄的机制是作物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
(1)中国农科院在培育的黄瓜(雌雄同株,单性花)中发现一叶色突变体甲,表现为“苗期黄”。甲与野生型黄瓜正反交的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F2植株表现苗期黄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可说明突变体甲表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即苗期黄是隐性基因控制的,该突变为单基因隐性突变。你认为该研究设计正反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SR是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性短核苷酸序列,可作为基因定位的遗传标记。取(1)中突变体甲、野生型、F1、F2野生型、F2苗期黄植株,提取DNA并将F2表现型一致的植株DNA混合。PCR扩增不同样本的以下几种SSR遗传标记,电泳结果如图1,据图1可判断出控制苗期黄的基因位于_______号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现另一叶色黄化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表现为“心叶黄”。杂交实验证明甲和乙这两种黄叶突变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为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选择6号染色体上的另一位点设计引物进行SSR标记。对(1)中100株F2苗期黄植株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如图2;用突变体乙重复(1)的操作,对获得的100株F2心叶黄植株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如图3。图2和图3结果是否支持该结论?请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稻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雄性不育株是指雄蕊发育不正常,但雌蕊发育正常,可以接受外来花粉而繁殖后代的植株,以上相关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水稻野生型为雄性可育,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均为雄性不育(均只有一对基因与野生型不同)。下表为3个不同水稻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序号

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野生型×突变体甲

全为雄性可育(杂种1)

野生型×突变体乙

全为雄性可育(杂种2)

杂种1×杂种2

全为雄性可育

(1)根据杂交组合一和二可知,雄性可育性状是由_____性基因控制。根据杂交组合三,推测控制两个突变体的相关基因为_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
(2)以上两突变体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的特点。
(3)水稻雄性不育系在遗传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知两突变品系的雄性不育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经低温处理可以恢复育性,请利用两突变品系甲、乙设计杂交实验推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在低温条件下,以______作为父本,以______作为母本杂交,收获突变体乙植株上所结的种子获得F1,正常温度条件下种植F1,并使其自交获得F2,常温条件下种植F2,并统计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F2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植株数量比约为______,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F2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植株数量比约为______,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水稻的紫粒和白粒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SSR 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单位不同(如CA重复或GT重复),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 重复次数不同(如CACACA 或CACACACA),因此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研究人员将纯种紫粒和白粒水稻杂交,F1全为紫粒,F1自交后提取F2中结白色籽粒的50株单株的叶肉细胞DNA,利用4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 进行PCR扩增后并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如果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在下图中画出F2白粒植株SSR扩增、电泳后结果______
②若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SSR扩增结果的类型______种,可能的比例是: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