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85
甜味蛋白是一类具有甜度高,热量低等特性的天然甜味剂,有望经生物技术改造和量产后能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药品生产等。莫内林最初是从一种西非植物的浆果中分离提纯到的甜味蛋白,甜度是蔗糖的3000倍左右。图示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莫内林,其中M基因可表达合成莫内林。表是为PCR扩增M基因设计的引物,画线部分是所需使用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识别序列。
引物15’GGAATTCCATATGGGCGAATGGGAAATTATCG3’
引物25’TTTGGATCCTTACGGCGGCGGAACCGGAC3’

(1)引物1的结合位点可能在___________(选填图中的编号)。画线部分的序列在A中___________(有/没有),在B中____________(有/没有)。
(2)已知C中的培养基成分有水、酵母粉、蛋白胨和氯化钠,并按一定比例添加氨苄青霉素。将C中有生长优势的菌落经扩大培养后作为菌种在发酵罐中培养,积累产物,以下操作合理的是            
A.发酵罐和培养基需严格灭菌
B.发酵罐中培养基成分可去掉氨苄青霉素和琼脂
C.为避免杂菌污染,培养过程中不能补充培养基
D.培养过程中,只需合理控制好温度和pH

为了探究莫内林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将上述大肠菌生产的莫内林配制成与20mg/L蔗糖溶液等甜度阈值的浓度胃灌空腹小鼠,得实验结果如图(a),另用不同浓度的莫内林溶液胃灌空腹小鼠,实验结果如图(b)

(3)结合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实验可知        
A.莫内林可升高血糖,不适宜作为代糖
B.与蔗糖相比,莫内林升血糖的效果不显著
C.莫内林和蔗糖元素组成相同,因此可转化为血糖
D.一定范围内,莫内林对血糖的影响不随其浓度显著变化

(4)通过大肠杆菌生产的莫内林甜度较天然莫内林大为降低,天然莫内林也易因温度等降低甜度甚至甜味消失,请结合所学知识和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分析两种莫内林甜度降低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工程思路___
23-24高三上·上海宝山·期末
知识点:血糖调节PCR扩增的原理与过程蛋白质工程原理及操作流程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莫内林是从一种西非植物的浆果中分离提纯到的甜味蛋白,甜度是蔗糖的3000倍左右。下图1所示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莫内林,其中M基因可表达合成莫内林。表1是为PCR扩增M基因设计的引物,画线部分是所需使用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识别序列。

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氨苄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对真核生物生长无影响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BamHI:5’-G↓GATCC-3’     XhoI:5’-C↓TCGAG-3’     Sau3AI:5’-↓GATC-3’     SacI:5’-GAGCT↓C-3’

引物1

5’GGAATTCCTCGAGGGCGAATGGGAAATTATCG3’

引物2

5’TTTGGATCCTTACGGCGGCGGAACCGGAC3’


(1)若选用XhoI和Sau3AI对质粒A进行切割,为实现其与目的基因的连接,可在目的基因两端添加_________。引物1的结合位点可能在_________(选填图1中的编号)。引物1的画线部分序列在A中_________(有/没有),引物2画线部分的序列在B中_________(有/没有)的可能性较高。
(2)已知C中的培养基成分有水、酵母粉、蛋白胨和氯化钠,并按一定比例添加氨苄青霉素。将C中有生长优势的菌落经多次_________后作为菌种在发酵罐中培养,积累产物,发酵罐中培养基成分与C中培养基相较可不添加____________,并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对装填在发酵罐中的培养基灭菌。
(3)通过大肠杆菌生产的莫内林甜度较天然莫内林大为降低,天然莫内林也易因温度等因素导致甜度降低甚至甜味消失,科学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进行了后续的工程学改造,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莫内林甜度降低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上述问题,从分子水平对蛋白质进行改造是解决莫内林甜度降低的工程学思路。以甜味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为基础,选择影响其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将获取的新基因与酵母质粒中构建_________,导入到真核细胞如甲醇营养型毕赤酵母中,并评价突变体的功能,筛选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良性能的甜味蛋白质的菌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天然的野生型甜味蛋白质monellin,突变体E2N/E23A的甜味均提高了约3倍左右,而突变体E2N/E23A的热稳定性(Tm值)提高了约10℃。
(5)接上题,与大肠杆菌转化不同,毕赤酵母转化前一般先用低温山梨醇溶液处理,使其处于一种_______的生理状态;同时需将外源DNA处理成线性,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后的毕赤酵母进行发酵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生长阶段,以甘油为碳源、获取大量的功能性细胞;诱导阶段,通过添加甲醇来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培养基中除加入甘油、甲醇外,还需要提供的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
异丁醇是一种新型能源。科研人员研究了酿酒酵母的异丁醇合成途径(如图1),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期实现大规模生产(如图2)。其中,质粒pUC18可实现目的基因在真核、原核细胞中过表达。
   
注: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氨苄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对真核生物生长无影响his为组氨酸合成酶基因,组氨酸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BamHI:5’-G↓GATCC-3’     XhoI:5’-C↓TCGAG-3’     Sau3AI:5’-↓GATC-3’     SacI:5’-GAGCT↓C-3’
(1)为实现异丁醇大规模生产,可选取的目的基因是____。
A.酶A基因B.酶B抑制基因
C.酶E基因D.酶F抑制基因

(2)若选用XhoI和Sau3AI对质粒pUC18进行切割,为实现其与目的基因的连接,可在目的基因两端添加____。(编号选填)
①XhoI和Sau3AI的识别序列
②XhoI和BamHI的识别序列
③SacI和Sau3AI的识别序列
④SacI和BamHI的识别序列
(3)下列关于培养基I~ III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培养基I是鉴别培养基
B.培养基II可形成单个菌落
C.培养基I和II的营养成分相同
D.培养基I和III的营养成分相同

(4)启动子的表达具有物种特异性,为了大量获得重组质粒并高效筛选异丁醇生产菌种,图10中的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需具备的特点是____。
A.氨苄青霉素抗性大肠杆菌
B.氨苄青霉素敏感大肠杆菌
C.组氨酸合成正常酿酒酵母
D.组氨酸合成缺陷酿酒酵母

(5)线性化后的重组质粒可随机整合到酿酒酵母的染色体DNA中并稳定表达。经上述流程获得的异丁醇生产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异丁醇产量较野生型酿酒酵母减少,试分析此类菌种异丁醇产量减少的原因。____
为初步筛选异丁醇高产菌种,科研人员构建了相关载体,并导入异丁醇生产菌种,载体的部分序列及筛选原理如图3。
   
(6)已知BmoR基因的编码链序列为5’-GTGTTAATAT······GATTCATGAA-3’,若将其编码的亮氨酸替换为天冬氨酸,可提高BmoR蛋白与异丁醇的结合能力。现利用PCR技术定点突变改造BmoR蛋白,需设计的引物的序列是____。(编号选填)(密码子:亮氨酸5’-UUA-3’,天冬氨酸5’-GAC-3’)
①5’- ATATGTCCAC -3’        ②5’-GTGGACATAT -3’
③5’- GATTCATGAA -3’        ④5’-TTCATGAATC -3’
(7)结合图3及所学知识,分析利用上述载体筛选异丁醇高产菌种的原理____
(8)发酵罐是发酵工程中常用的生物反应器,其主要作用是____。
A.隔绝外界空气
B.模拟微生物细胞代谢所需环境
C.杀灭微生物的芽孢
D.提供液体环境便于收集发酵液
生物柴油作为新型能源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发展迅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油料作物紫苏的产油基因DGAT1与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pMD克隆质粒构建pMD—DGAT1重组质粒,然后导入大肠杆菌扩大培养;再提取出扩增的pMD—DGAT1克隆质粒,与pBI121空载体同时用XbaI、BamH I两种酶酶切,构建pBI121—DGAT1表达载体:最后将表达载体导入四尾栅藻获得产油微藻,利用地热废水培养产油微藻不仅能生产生物柴油,还能治理地热废水。
(1)提取紫苏组织细胞RNA经过_________得到cDNA,再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DGAT1基因。在PCR扩增之前,需要对DGAT1基因进行一次预变性的目的是________;在扩增DGAT1基因时,需要根据____________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
(2)在配制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时,要在培养基灭菌并冷却到30℃左右后,加入用无菌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氨苄青霉素溶液,氨苄青霉素不能与培养基一同灭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将DGAT1基因插入到pBI121空载体的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的目的是___________。若用DGAT1基因探针检测产油微藻,能检测到细胞中的___________;判断产油微藻细胞中DGAT1基因是否成功表达,需要加入_________进行检测。
(4)为检测产油微藻对地热废水的去污能力,研究人员设计实验并得到相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指标

总氮(mg/L)

总磷(mg/L)

氟化物(mg/L)

废水培养基

23.2

4.32

4.56

培养转基因产油微藻11天后

1.9

0.45

0.84


该实验不能说明产油微藻显著提高了去污能力。请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