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单选题-单选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43
某植物属于雌雄同花、自花传粉的作物,其矮秆(R)与高秆(r)、雄性不育(M)与雄性可育(m)是两对相对性状。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实验,构建了用于杂交育种的矮败(矮秆雄性不育)品系。部分杂交组合如下:
杂交一:矮秆雄性可育X高秆雄性不育→F1矮秆雄性不育:矮秆雄性可育=1:1;
杂交二:选取F1中的矮秆雄性不育X高秆雄性可育→F2矮秆雄性可育:高秆雄性不育=1:1,科研人员经过多次实验,在F2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秆雄性不育的植株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杂交一可知,F1中矮秆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RrMm
B.若F2的全部植株(不包括甲)自然繁殖,子代中高秆雄性可育植株占1/4
C.若甲为矮秆雄性不育三体植株,则其不会产生基因型为Rrmm的配子
D.若甲为矮秆雄性不育二倍体植株,则可能是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
23-24高二上·云南·期中
知识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杂交育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小麦属于雌雄同花、自花传粉的作物,其雄性不育(M)与雄性可育(m)是一对相对性状,该性状一般要在普通小麦开花时观察雄蕊的结构才能判断;小麦的矮秆(R)与高秆(r)是一对相对性状,以上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构建了用于杂交育种的矮败(矮秆雄性不育)小麦。部分杂交组合如下:
杂交一:矮秆雄性可育×高秆雄性不育―→F1矮秆雄性不育∶矮秆雄性可育=1∶1.
杂交二:选取F1中的矮秆雄性不育×高秆雄性可育―→F2矮秆雄性可育∶高秆雄性不育=1∶1.
(1)从杂交一可得,F1中矮秆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______。从杂交二的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假设让实验二的F2自由交配,后代中高秆雄性可育植株占_____
(2)科研人员经过反复实验,在杂交二的几千株后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秆雄性不育的植株甲,让甲与高秆雄性可育植株杂交,如果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甲为三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是_____。如果甲为二倍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
(3)(2)中的二倍体植株甲的测交后代可以在开花前通过株高即可判断育性,原因是_____
(4)为了进一步提早辨别育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科研人员把控制蓝色籽粒产生的基因L导入(2)中的二倍体植株甲中,获得蓝矮败小麦(注:普通小麦为白色籽粒)。请你在杂交二中取材,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探究蓝矮败小麦中L基因转入位点与R/r、M/m的关系(写出实验思路、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的农作物。A、a是与结实有关的基因,B、b是与糯性有关的基因,b控制糯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甲、乙、丙三类玉米植株,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利用这三类植株进行了四组实验,结实情况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

甲(♂)×乙(♀)

乙(♂)×甲(♀)

甲(♂)×丙(♀)

丙(♂)×甲(♀)

结实情况

结实

结实

结实

不结实


(1)第④组杂交不结实是由于基因型为_________的雌配子不能与另一种基因型的雄配子结合导致,这种现象属于异交不亲和。
(2)为培育异交不亲和的糯性玉米新品种,研究者以甲、乙、丙三类玉米为材料进行了以下选育工作。
第一步:_________杂交获得F1
第二步:丙与F1植株杂交得F2;杂交时以_________作为母本。
第三步:通过自交筛选出异交不亲和的糯性玉米新品种。
(3)异交不亲和性状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是_________
(4)雄性不育基因(m)对雄性可育基因(M)为隐性。研究人员获得了玉米新品系丁,其染色体和相关基因位置如图1,丁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丁在产生配子时,染色体正常分离且产生的雌配子活力均正常。将丁作为母本与染色体正常的Mm植株杂交,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子代植株戊。戊在子代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若戊与雄性不育的植株杂交,子代均表现为雄性不育,则其配子应满足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