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7
凤眼莲是一种外来物种,被称为水域的“癌细胞”,扩展蔓延速度快,对当地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沉水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凤眼莲入侵对湿地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同一湖泊中的两种沉水植物金鱼藻和黑藻,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学上,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称为生态位。若研究金鱼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填序号)。
①金鱼藻的种群密度②金鱼藻的株高③金鱼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④金鱼藻在该湖泊出现的频率
(2)生物量是衡量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由实验结果可知,在没有凤眼莲入侵时,湖泊中的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关系是____,其中占优势的是____(填“金鱼藻”或“黑藻”),判断的依据是___
(3)“胁迫梯度假说”认为,在一定的胁迫梯度范围内,植物间的正相互作用(互惠)会随外界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加强。当凤眼莲轻度入侵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的生物量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单种模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研究表明凤眼莲个体间排布紧密,降低水下植物可利用的光资源。结合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凤眼莲重度入侵会导致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由此可看出,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是有限的。
22-23高二上·福建厦门·期末
知识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1)互花米草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________降低甚至丧失。
(2)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沿_______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红树植物秋茄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___________,而根部SOD活性____________。表明互花米草在低盐浓度下,产生较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互花米草能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来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叫做化感作用。为了防治互花米草入侵,选取本地植物秋茄开展相关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分别处理本地红树植物秋茄。一段时间后,检测秋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依据是___________
(5)依据本实验研究,为了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
凤眼莲俗名“水葫芦”,是中国水域常见的水生入侵植物。研究人员以凤眼莲和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为研究对象,设计凤眼莲入侵程度[无入侵(对应盖度0%)、轻度入侵(对应盖度25%)、重度入侵(对应盖度75%)]与交叉定植方式(黑藻单种模式、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模式、金鱼藻单种模式)的控制实验(如图1),探究凤眼莲入侵强度对沉水植物金鱼藻和黑藻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注:对数响应比数值小于0,表示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作用,负值越大,代表竞争强度越大;对数响应比数值大于0,表示种间关系表现为促进作用,正值越大表示促进效应越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金鱼藻和黑藻属于___;研究凤眼莲的生态位需要研究___(写出2点即可)。
(2)科研人员发现凤眼莲一定程度的入侵可导致沉水植物金鱼藻和黑藻沉水植物的总生物量降低,请结合凤眼莲的特点分析其原因___
(3)生态学中存在“胁迫梯度假说”即随胁迫强度增加,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加强;但在资源极度丰富或缺乏的极端情况下,植物间均趋于负相互作用。该实验结果___(选用“符合/不符合”作答)“胁迫梯度假说”,理由是___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凤眼莲入侵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你是科研人员,基于上述实验,对于凤眼莲的作用你还可以做哪些研究?___
沉水植物对湖泊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的沉水植物分布在不同水层深度,如苦草、金鱼藻、黑藻等。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沉水植物表面会出现大量附着藻和螺类。为探讨沉水植物、附着藻和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少量污水排放到湖泊,一段时间后污水被净化,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排放少量生活污水后水体并未出现富营养化,而大量排放则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水层深度有不同的沉水植物,这是因为不同植物适合在不同阳光下生长,这种分布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湖心和近湖岸处分布的沉水植物也不同,体现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3)研究发现,螺类动物以附着藻为食,在附着藻大量生长的湖泊中,沉水植物长势不佳。螺类动物对二者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推测出现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4)我国大部分湖泊的富营养化是由于N、P元素,尤其是N元素含量超标所致。为研究湖泊中螺的作用,设计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N元素可以__________附着藻的生长(填“促进”或“抑制”)。与正常氮负荷相比,三倍氮负荷条件下,螺类对附着藻的抑制作用______(填“增强”或“降低”)。
(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写出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两条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